女孩子帶東西不聽話,父母可以這么做
這個男孩叫小俊(化名),平時表現也挺乖巧,不像男孩子一樣那么調皮,所以和媽媽說不到兩句話就會頂嘴,甚至“扎”起來。
這天,媽媽帶他去上興趣班,在學校里,他也不和小俊說話,媽媽剛想批評他,男孩就打開門走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媽媽,你不該打我!”,聽到媽媽的吼聲,男孩把這句話當成耳旁風。
“媽媽,你以為我已經很乖了嗎?我一點都不聽話!”媽媽不依不饒,不明白為什么男孩的脾氣變得這么大。
面對這樣的情況,許多父母可能都會感覺到崩潰,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和孩子的關系。但是,吼叫確實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畢竟,吼叫不是教育孩子的萬能鑰匙。但是,吼叫也不適合教育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吼叫如何影響孩子的性格?”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寫的:“從小在父母的吼叫聲中長大的孩子,性格會更內向,缺乏安全感,在人際交往中也容易自卑、懦弱,難以與人建立親密的關系,長大后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和挫折感。”
另一個高贊回答,是一個父母和孩子共同擁有的最佳教育方式:父母既可以身體力行地讓孩子學習,又可以享受快樂的親子時光,比如孩子在學校學習了一天,回到家之后,父母可以自由玩手機、看電視,雖然這些活動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是高質量的陪伴,父母既可以帶孩子玩耍,自在地運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游戲,增強體質的同時,還可以增進親子感情,并且還可以增進親子關系。
所以,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盡量做到以身作則,多陪伴孩子。
3. 保持冷靜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但是有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一看到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火氣就控制不住,會生氣,但是冷靜下來,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那么,如何才能讓自己冷靜呢?首先,克制自己的情緒,并且用溫和的態度,和孩子溝通,不可以采用訓斥的方式,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接下來就會和孩子展開交流。
平時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多使用商量的語氣,而不是命令的口吻,讓孩子養成自己思考的習慣,這樣可以讓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增進雙方的感情,也能讓孩子更加對父母的話聽不進去。
其次,不要總是做一些命令的事情,譬如說不要把玩具放在這個房間、這件衣服是藍色的、那個家是不一樣的等等,這是一種帶有強制性的語氣,孩子會覺得很不耐煩。如果父母做什么事情的時候總是用命令的口氣,比如說“你應該把玩具放在這里”“你必須把玩具放在這里”等等之類的話語,孩子肯定是不愿意接受的,這個時候就可以換一種語氣,比如說“寶貝,你是不是感覺玩具放在這里那里不對勁呀?”或者說“寶貝,你是不是感覺有些壓力呀?”“我想讓你把玩具放在這里那里不就得了,可是我又不是故意的,我希望你不要那么遠離我?!?/p>
正確的方法是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他這件事情是他的事情,而不是你來承擔。
4. 告訴孩子不可以大聲吼罵人
如果孩子在超市里大聲吼叫,大吼大叫,家長就可以立刻去給孩子關掉柜臺里的所有的東西,離開一會,等自己回來,問問孩子的情況。
比如說:你是不是很想要這個玩具,好像寶寶很難過呢?你可以把這個玩具放在你很容易拿到的地方,讓孩子在旁邊看著,并且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我喜歡,你可以給它”或者“寶寶這個玩具超出范圍了,你給它換個地方?!?/p>
5. 給孩子立下規矩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規矩明確之前,我們要給孩子立下一些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