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非要吃零食,整天追著喂飯,真是讓人頭大,看來怎么樣的媽媽怎么是好媽媽,媽媽上了中學之后孩子一定會乖乖的聽話,和其他孩子似的。
但是一旦脫離了媽媽的控制,媽媽肯定是很崩潰的,甚至會說:“媽媽,我不要,我就要吃!”
媽媽說:“寶貝,再吃一次好不好?不然媽媽很擔心你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如果是以前,媽媽肯定會跟孩子說:“今天你吃了好幾碗,但是我擔心你的牙齒會壞掉,你還擔心你的牙齒會變丑。”
可能媽媽會說:“我這個沒吃過飯,你是不是會餓,會擔心你的。”
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媽媽這樣的表達卻是在否定他,他會認為自己說的話完全不重要,因為媽媽不信任自己,只會說自己的話。
這是很危險的,因為孩子會對自己的情緒反應能力產生質疑,他會一直不相信自己的感受,會一直想自己會好起來。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很明顯的表現出難過,但是媽媽卻對此很忽視,并不是看到孩子難過就會斥責孩子。
這時候,媽媽就需要耐心了,要和孩子交流溝通,幫助孩子,和孩子共情,給孩子安全感。
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看見,在媽媽的懷抱中成長。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敏感的,家長需要注意自己的語氣、表情、語調,而不是隨意指責孩子。
有些時候,孩子的焦慮情緒是家長無意中夸大了后果的,但是家長也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圖片來源于網絡
孩子不聽話,就會生氣、焦慮,很多家長的情緒是這樣的:
“不聽話,不乖,就打你”、“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這樣的話語,你是否認真聽過一次?
或者經常說,真的不聽話,就是孩子太不聽話了,還要打。
我們覺得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孩子不聽話,但是有沒有想過,這種情況真的是因為孩子太不聽話嗎?
01
為什么孩子不聽話?
其實孩子不聽話是家長的問題,作為家長一定要了解,并且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用孩子的年齡來衡量他們是否有不聽話。
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出現的叛逆的行為也是不一樣的,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的時候,他們不再是幼兒時期的“乖寶寶”,而是更希望可以有自己的空間,為自己的成長而思考。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他的思想和行為是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是與父母分離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孩子是需要愛與安全感的,而不是家長的簡單粗暴。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一個適應環境的過程,如果孩子這個時候再遇到家長對自己的嚴酷行為嚴酷的管教時,他們會選擇哪個都不敢違抗。
只有這個時候,他們才會聽父母的話,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只有尊重他們的選擇,他們才會有努力的空間。
因為,他們的每一次選擇,都在告訴他們,他們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
孩子能自由選擇的空間,其實并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一個進步和成長的機會。
三、帶著愛的心去觀察、發現孩子的天賦
有個小朋友,學習成績不好,但特別喜歡畫畫,他很想成為一個有藝術細胞的藝術細胞男生,于是爸爸給他報了美術班。
可小伙伴們都很愿意,他很快就不想學了,只是為了能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可是,小朋友的爸爸認為,現在的畫都是在浪費時間,必須盡快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于是,他又給他請了很多的家教,可是效果并不好。
這時,小朋友告訴爸爸,自己喜歡畫畫,而且還能在課余時間里把這些畫賣出去,從而得到了自己的支持。
他的爸爸非常高興,就讓他把孩子送到美術班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