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評估得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多。可是你知道嗎?青少年心理問題常常被人們歸類為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家長和老師來說,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本期有一個案例:學生考了20分,之前她的父母曾一度非常擔心,經常在班上、在學校故意強調她,讓她多參加某些活動,而且還不斷地強化,直到她完全習慣于參加,能做到去參加。在現實中的她,經常處于一種恐慌的狀態,根本做不到去參加這些活動。她因此焦慮不已。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有一種“心理疾病”,叫做“廣泛性焦慮癥”。
什么叫廣泛性焦慮癥?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未來的不安,害怕自己不符合實際的期望。
有的學生擔心自己考不好,而自己的分數又得不到保證。因而不知所措,情緒失控,開始鬧脾氣,這正是源于他們的焦慮。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注意觀察一下學生,有沒有把自己不符合的那些要求,或者是超出理想的學習成績作為籌碼,如果沒有,那就證明,我們又有理由為我們的不符合要求買單。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一下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做,是因為自己不喜歡、害怕達不到自己的目標所以才會這么做,還是因為沒有得到心理預期的目標所以才會這樣做。
我們要注意的是,在壓力下,有的學生心理素質特別差,如果能承受過重的壓力,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情緒反應。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家長更應該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當他們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關愛和信任,便會越來越好。
2.注意溝通的方式,采用雙向溝通的方式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所以在溝通交流時,我們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用強硬的方式去溝通,要學會換位思考,用理解的方式溝通。孩子有了情緒,可能會跟我們講述事情,這時我們應該穩住自己的情緒,先聽孩子的訴說,然后再根據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孩子為什么不愿和家長溝通?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都會有不同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正常的。青春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做到尊重孩子,那么孩子在青春期也會和家長保持良性互動。
1.父母要有耐心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他們最希望的是得到父母的認可,而不是批評、指責和打擊。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一定要掌握好方法,要學會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要明白他們到底在想什么。
2.不要直接對孩子說“不行”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千萬不要直接說“不行”,而是要和孩子商量,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如果孩子只能在看到感興趣的內容時做,則可以將內容遷移到其他的事情上。比如孩子可以將看到的內容遷移到學習上,這樣一來可以使他們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了解到更多知識,也就不至于總是依賴于父母。
3.帶領孩子提前準備
當孩子處于叛逆期時,他們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情就是,父母可以從旁照顧,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走開,靜靜地陪在一旁觀察孩子。等到孩子完全適應之后,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從而達到讓孩子認同的目的。
理解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認同父母,所以當孩子不接受父母的做法時,父母就可以通過溫和的語氣和孩子溝通,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最終達成協議。
總而言之,當孩子處于叛逆期時,父母要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尊重孩子,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孩子。千萬不要對孩子太過嚴厲,不然孩子就會逐漸地疏遠父母,使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