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專家們經過調查發現,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心理、身體素質較好的孩子,父母更容易有“節節攀升”現象,忽視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現在青少年的心理壓力是很大的,有些孩子長期過重的心理壓力,對自己的高要求,對他人高標準,可能是抑郁癥的前兆。
張成(化名)是一名高一學生的家長,孩子今年初三,每天晚上放學后在他的房間做作業,但他總是心不在焉, 一談起學習就非常磨蹭,晚上常常熬夜。在張成看來,孩子之所以這種表現,是因為在家里感覺不到溫暖。
在張成看來,孩子的問題很典型就是缺少關愛,缺少父母的關愛,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內心空虛,性格也變得孤僻古怪。為了能夠從孩子問題源頭找到突破口,盡快幫孩子從心理困境中走出來,張成給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不要盲目攀比。“現在很多家長,在孩子身上花錢很不大方,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不斷給孩子報名各種補習班,希望能夠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張成發現,如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一種錯位,一些培訓班和托管班不遺余力地推出了它們的“護苗”,比如培養“網癮”、“手游癮”等,但這些所謂的“護苗”們卻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培訓機構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學科知識上,缺少對家庭教育的深層次思考。
“面對家庭教育這一塊兒,需要從業者更多的心理健康的投入,專業人士更多地依靠家庭教育”,復旦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沈奕裴智談到,“專家的引領,有些家長接受得很少,但他們主動接受了。”
“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國內外都是邊緣化,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往往是先拋棄了家庭教育,投入到了家庭教育中去。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將家庭教育功利化、邊緣化的表現。”沈奕裴智明顯感受到,從家庭教育理念層面上看,家庭教育凸顯了具有滲透率的價值。因此,在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上,沈奕裴智也總結出了她對家庭教育的獨特見解。
“家是流動的,但不是只有家長的家。”沈奕裴智談到,自從2004年以來,每年她都會組織家長會,與家長在針對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交流,引導家長理解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發揮家長自身優勢,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
在沈奕裴智的講座中,她坦言,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批判性的評判,而應該是關心、體貼、傾聽、支持,提供幫助、建議,比如明確“我知道,這次做得不對,但我看到你身上有閃光點,將來一定會成功”“孩子,你這次沒考好,但你的進步是驚人的,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這就已經說明你的學習態度是端正的,你應該更認真一些”。通過這樣的方式,家長就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認識到在某一方面自己不足的地方應該更努力,家長給予孩子的應該是更多的鼓勵、
并且孩子也會愿意改變自己的缺點,也能夠會更加勇敢地接納自己的缺點,養成良好的性格。
當然,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一定要有耐心,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心理特點,并且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幫助孩子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這將使孩子受益一生。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