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八歲了不聽話,怎么辦?
讓孩子老老實實聽話,最好是這個年齡階段,三歲,到四歲,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已經學會了,所以到了這個年齡,要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基本上就沒有太復雜的事情。
你家孩子是六歲就愛亂扔東西,然后去玩玩具了,你以為這樣對孩子來說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六歲的時候很愛亂扔東西,可能在三歲的時候還沒出現這樣的問題,你會不會覺得孩子愛亂扔東西對他來說不利于成長,反而會把他越推越遠?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心理學家李雪說,孩子的心理不成熟,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就像大人,小時候覺得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是不是討厭我,其實她可能不愛我了。
但是當他長大以后,他就不會再去找你要,他會發現這是他自己的一種心理上的不成熟,也會因為不懂得如何去接受媽媽,所以就不愛媽媽,也不愛自己了。
如果這時候媽媽還不改變,讓孩子吃的鹽,孩子還有可能會養成亂扔東西亂扔東西亂丟東西的壞習慣,甚至有可能變成“熊孩子”。
所以說,等到孩子已經上學了,基本上不會再像以前一樣,開始出現了所謂的“媽媽不讓他做的事”,而是希望他能夠自理,不再像之前那樣,不需要媽媽催著“趕緊抓緊時間”,也不需要媽媽喊著讓他去做什么事。
而當媽媽不再跟孩子“爭當當大人”時,孩子就會逐漸開始跟媽媽對著干了。
而且還可能會發現,孩子因為長期在媽媽的羽翼里,沒有機會鍛煉身體,身體素質不行,動不動就哭鼻子。
當孩子出現了不想學習的壞習慣,父母要做的不是強求孩子,而是給予理解和關愛。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應該是平等的,沒有什么可以交流的,和孩子說說話,聊聊天,讓孩子把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泄出來,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
三、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
很多父母怕孩子學習辛苦,所以拼命三郎各個方面都給孩子安排好。
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還小,不懂得什么是學習,只知道學習這一件事,是為父母而學。
當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緒時,父母一定要想辦法幫他們找到學習的真正的樂趣。
這樣才是對孩子最正確的引導。
在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之前,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不要以自己的情緒來判斷孩子的學習成果,
你會發現,很多父母在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之后,孩子自己都不愿意繼續學下去了。
很多孩子討厭學習,不僅僅是因為學習本身,還有可能是因為父母的逼迫。
電視劇《小歡喜》中,喬英子考了第二名被同學嘲笑作弊,宋倩說“你就是想太多”,為了讓女兒英子考第一名,宋倩不讓英子去天文館做任務。
而這個時候,英子開始逃學了,她認為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壓力大,情緒就會更加糟糕。
為了避免父母和老師失望,她只能逼著自己讀書,最終考上了知名的大學。
她的父母非常重視她的學習,結果英子的抑郁癥越來越嚴重,終于在高考前一天晚上跳樓自殺。
最后英子在自殺之后,父母才知道原來英子的這種行為是被逼的,她在后面對父母說:
“你別管我,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在面對英子的時候,其實很多父母都沒有去傾聽孩子的想法。
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評判孩子的對錯,而沒有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甚至,很多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還會以父母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對錯,一旦孩子說的話讓他們不舒服了,他們就會很粗暴的對孩子進行評判,直接判定孩子“叛逆”。
有很多時候,孩子“叛逆”只是在發出自己的聲音,昭示著自己的成長。
可是,父母們忽略了孩子的聲音背后的訴求,一直被我們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