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勸高三焦慮的孩子?高考——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絕對完美的,只有接受孩子,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作為高三的家長,身為高三學生家長,每當看到孩子即將經歷高考的日子,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這是多么值得關注的一件事,因為誰也無法保證每個孩子都是最優秀的,都是最閃閃發光的。
但是,所有孩子都必須要經歷高考,我們不能把高考作為一種簡單的測試,考完之后可以上大學,但是不能保證每次考試都考出好成績,不能保證每次考試都會進步。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為什么有的孩子會出現高三焦慮的情況?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出現考前焦慮的原因,并找到孩子出現焦慮的原因。
一、考試焦慮的原因
1.父母的高期待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取得好成績,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非常優秀,因此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
孩子在剛剛上高中時,還比較自律,成績也一直保持在班級前幾名。
而進入到了高中之后,孩子之間的競爭力開始出現了質的變化,當孩子不能很好的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時,他就會產生非常大的壓力,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2.父母的高期待
父母的高期待會給孩子一種壓力,而如果父母的高期待會給孩子一種窒息感,讓他們努力達到父母的期待,這樣孩子就會很努力,但是如果達不到父母的高期待,就會對孩子的能力產生質疑。
他們會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行,什么都做不好,從而對自己產生深深的懷疑,不敢面對未來。
3.青春期容易暴躁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對于父母的過度的嚴厲管教,或者是有些青春期逆反心理,會認為自己長大了,是個大人了,是個大人了,不再是孩子,就會出現抵觸情緒,發生沖突。
這些行為和心理上的反抗行為,是青春期孩子最明顯的表現,他們在反抗父母的同時,也在反抗自己的父母。
面對孩子成長,父母需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跟孩子建立“朋友式”的交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對孩子的引導。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排序: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如果孩子從小到大,沒有機會去探索自己的需求,自然會逐漸的對外界產生抗拒心理。家長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滿足孩子,根據孩子不同的敏感期,逐漸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以從容的心態,變得輕松,快樂的成長。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要克服很多的困難和挫折,成長的過程,是人格健全的過程。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實現自我價值、發展自己人格、提高自我同一性,用清晰的、積極的態度,適應社會規范,掌握生活技能,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成長。
讓孩子在經歷了兩三年、一年的敏感期后,逐漸成熟,變得更有獨立性和責任感,因為他們長大了。
你要相信,那些經歷過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時期,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獨特的價值,只是每個階段的表現形式不同。
04
小學時期的孩子
,身體發育迅速,開始有了第二性征的出現,特別是性意識的萌發,容易因為好奇、好勝心強而迷戀上幼兒園和小學。
同時,因為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探索欲比較強,很多時候父母干涉和阻斷了他們的天性,導致他們情緒無法自我管理和調節,就會顯得很煩躁。
他們對上學和生活的態度都比較消極,缺乏積極的態度,甚至會逃避。
但父母的態度卻是,我只要堅持就能夠讓孩子成功;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是我們給他支持和幫助。
這種互動和言傳身教的影響,讓他們愿意跟我們袒露心聲。
而我們的態度,就代表了我們對孩子的態度,也決定了我們的想法,孩子會對我們的態度,將決定著我們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