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孩子的痛苦就像是一個潛伏在孩子四周、嬰兒床或者墻壁上的一個恐怖的空間一樣,而我們不可能想盡辦法把他從床上拉出來。
孩子上了學,從學校回到家里,父母的照顧和關心是在給予他們最大的精神支持。
為了讓他們能更好地成長,父母應該避免“破壞孩子成長的環境”。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學齡前的兒童,他們的心理發展往往還不成熟,他們的需求更加廣泛,當他們能夠滿足身體上和心理上的需求時,就會感到喜悅,做事的時候更加專注,注意力更集中。
這些心理健康的孩子通常不會焦慮,因為他們的行為表現是從父母那里獲得的。
在學齡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中,焦慮是第一位的,它是兒童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心理障礙。
如果父母的生活環境中經常出現以下幾種現象,就會讓孩子更加焦慮。
· 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在成人眼里,孩子會情不自禁地做一些事情,如禮貌、體貼、謙讓等。
然而,當他們長大后,如果并不能立即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就會感到不安和自卑。
· 缺乏自信
有的孩子雖然具有一定的獨立能力,但是在父母眼里卻總是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結果,孩子就會處處以“我不想長大”為借口逃避責任。
· 心理沒有長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脫離父母的依賴,隨著獨立意識的增強,他們會變得不愿意面對現實,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幫助。
但是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把孩子保護得太好了,讓孩子永遠無法無天。
但是父母仍然覺得孩子還小,孩子還小,自己可以幫他們做好一切,孩子就會因此受到傷害,漸漸遠離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是難以估算的,但是這種傷害是無形的,貫穿始終。
· 孩子會變得自私自利
父母經常對孩子進行這種傷害,也是父母對孩子心理傷害的投射,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工具人,是一個機器人。
當孩子長大后,他們也會覺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處處與他們為難,自然會變得自私自利。
不會對父母付出感恩
討好父母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累贅,
長大后,他們也會習慣性的付出,將父母當成依靠,而不懂得感恩。
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學會關心他人,懂得尊重他人。
懂得感恩
有一顆感恩之心,就會有一顆感恩的心,能讓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
孩子學會感恩是一個非常幸福的過程,有了這份幸福感,孩子就會對生活充滿熱情,對人生充滿希望。
“我的父母一直都是懂得感恩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為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童年最初的學習受父母的影響最大,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的眼中就是最好的教材。
孩子總是會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家長的每一個舉動都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教育孩子的行為最為重要。
因此,父母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要讓自己的不良習慣影響了孩子。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當孩子有了感恩之心之后,父母就可以通過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當孩子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時,他自然會感恩父母的付出,因此也就不會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回報父母。
讓孩子學會分享
當孩子學會感恩,對于他來說,就是走上社會后最幸福的時刻,只要他有愛心、有愛心,總會有辦法幫助其他的人。
而懂得感恩的孩子,都會有一顆感恩的心,長大后也會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懂得感恩,懂得回饋
一個擁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在他周圍一定會有一個有愛心的人,有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對于孩子來說,有愛,能夠讓他的人生更加幸福,這樣的孩子往往也是有一顆感恩的心的孩子。
所以,孩子懂得感恩,就會有一顆感恩的心,不懂得回報,就會因為別人的一點點的付出而不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