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說不聽話就不喜歡你了,孩子還是想要更多的自由空間,父母又必須要做出更多的遷就和克制,
以至于現在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都不是被允許的,甚至更不符合孩子的內心。
孩子在這種溺愛式教育下,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越管越不聽話,完全不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親子關系也會越來越疏遠。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想擺脫父母,所以導致親子關系越來越差,這是因為父母也知道孩子的想法,看不到他們為什么這么沒有主見。
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父母和孩子的關系都是由他們認為是自己而造成的,一旦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
那么孩子不聽話,父母應該如何“對癥下藥”呢?
1、父母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首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了父母的關注,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關注孩子的生活,盡量給予孩子精神上的關愛。
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多花時間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況,通過一些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渡過難關,讓孩子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
2、父母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發展特點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老師,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父母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同時,父母也應該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來了解孩子,做好孩子的榜樣。
3、父母要多觀察孩子的行為
父母平時要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如果發現孩子有些許異常舉動,一定要及時地問清楚原因,然后進行合理的疏導。
多和孩子進行溝通
讓孩子多和父母溝通,而不是父母自己就做出一些不尊重孩子的事情,以父母的權威來壓迫孩子,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強制自己,更加叛逆心性。
父母平時要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多和孩子交流,用溝通、用愛心來解決問題。
《論語·季刊》中有篇發表了一篇關于子曰的“5個月不打,上房揭瓦”的話,就讓人想起了那首子曰的“棍棒底下出孝子”。
父母要想孩子變好,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不要以暴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有樣學樣,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好。
有時候你很忙,孩子一個人玩耍,卻突然吵著要上前分享玩具,如果你直接告訴他,“不要霸占你的玩具”,他大哭大鬧,卻依然沒有任何作用,可能你只能硬著頭皮子塞回玩具,這樣做只能迫使他更加“猖狂”,而且你這個時候的情緒也很容易被孩子帶偏,因為他的“物權敏感期”還沒到來,所以很多孩子就被亂扔掉了。
第四,給孩子設置底線
孩子在1-3歲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教育的書籍或者游戲來幫孩子建立規則,當孩子習慣了什么事都要依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設置一些限定的,讓他有更多的自由。
比如,可以給孩子規定每天只能看多少時間段動畫片,每天只能看15分鐘,這是因為家長在這個時候做的很有原則,如果孩子沒有遵守這個規矩,那么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同時,對于孩子的壞習慣,家長也要加以制止和改正,不應該給孩子制定規則,一旦制定出了規則就不能打破,這樣孩子就不會對規則產生了抗拒心理,更不會去遵守。
對于手機問題,家長也應該做出合理的安排,因為堵不如疏,家長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孩子規定手機使用的時間,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可以分擔一些家務,如果家長答應孩子也會答應,那么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家長必須提前做好約定。
孩子其實是非常希望家長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的,如果你能夠跟孩子做好約定,那么孩子是非常樂意的,而且也會特別容易接受家長的這個要求。
三、家長要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是因為缺少了自制力而沉迷手機,那么家長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如果家長能夠陪伴孩子尋找到更有趣的事情,并能夠和孩子一起找到更好的事情,孩子也不會對手機那么依賴了。
四、如何幫助孩子養成一個自律的好習慣。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每日沉迷手機的壞習慣,家長就必須要和孩子進行一個約定,比如說約定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規定可以看十分鐘,如果孩子遵守約定可以獎勵他看一會,如果遵守約定就可以玩一會,如果不遵守約定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家長也可以通過獎罰分明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事情的重要性,孩子在執行的過程中會更加的自律,長時間下去也會變得更加的自律。
《高情商一本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第三章:父母要與孩子一起去面對問題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在解決問題,只要家長愿意去面對,并找到問題背后的原因,解決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所以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對問題,而不是去逃避,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去面對問題。
孩子長大了就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他們只是在不斷的長大,所以家長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去接觸外面的世界,而不是讓他們永遠都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