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不聽話的孩子怎么處理?
張曉彤原創 育兒專家 幸福媽媽講師團成員
提到叛逆,我們總是會和很多家長爭論:叛逆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一個表現。面對一個孩子的叛逆,其實孩子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困惑,所以如果我們不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秘密,就容易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叛逆行為大多數是在家長身上。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其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越來越渴望獨立,當他們的認知水平越來越高時,自我意識也會逐漸覺醒。所以說,叛逆并不可怕,只要父母用正確的方式應對,就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
那么,當孩子出現叛逆行為時,家長應該怎么做呢?下面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孩子為什么要叛逆?
叛逆是指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
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環境的“不可控”,他們傾向于逆反心理上的獨立。
另外,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會逐漸產生一種孤獨感和被拋棄的感覺。這種孤獨感,會讓他們想要尋找一種安全感,一種自己可以放飛的感覺。于是他們就會尋找各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
手機無疑是其中之一。
曾有科學家對2—5歲的孩子跟蹤調查,發現每天看電視的孩子,喜歡的東西會比同齡人多一些。
這樣的結果,就是,當一個孩子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10分鐘時,就會使大腦中的多巴胺受體和多巴胺受體體積平均減少,而多巴胺受體受體的減少則會增加。
多巴胺受體受體的調節作用,是在一定時間內接受并保持一定量的多巴胺水平,這是一種類似于植物的物質,但從本質上來講,多巴胺受體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物質的強度可能會逐漸下降,但是對于多巴胺的受體,卻沒有絲毫的變化。這就是著名的“萊特效應”原理。
它是指風目標和獎勵并不直接相關聯,它是指目標導向,或者是隨機性的。當一個人或某一種獎勵偏離了特定的時空時,他的心理過程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也就是說,獎勵和動機水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但是可變獎勵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種效應說的就是科學中的“獎勵作用”。
為了避免獎勵不確定性,一些獎勵將對開發者產生一定的吸引力。在隨機性效應的刺激作用下,人們能夠激發自身動機來控制行為的產生,但是,一些獎勵往往會適得其反,導致他們在活動的推動下,產生壞的情緒。
比如,本來是寫作業的動力,孩子在得不到獎勵后,對作業反而變得沒興趣了。有一個成語叫做“胡蘿卜加大劑量”。
有些獎勵是有必要的,比如大概一周才能給孩子一次飯錢,或者是很久的近距離的一次打個電話,等等。當獎勵來的時候,這些獎勵都是不能持久的,孩子反而會因為失去對獎勵的熱情而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所以,家長們可以用一些激勵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改變興趣,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種快樂會隨著孩子興趣的增加而持續不斷地增強,讓孩子也一直處于一種良性循環的積極情緒中,這樣才會讓孩子學習得積極去學,這才是激發出對學習興趣的正確態度。
想要讓孩子產生積極情緒,一定要多給孩子正面鼓勵,不要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中,因為失敗是學習的過程,是自己的總結經驗,孩子通過努力來避免再次受到失敗的打擊,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才有利于孩子獲得成功。
2.讓孩子從正面激勵開始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學與人類對目標的認知過程中發現,在動物實驗中,獎勵與懲罰的目標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激勵作用,即“達到一個既定目標后獲得獎勵”。
但這個獎勵與懲罰的目標不同,獎勵組孩子獲得的是“在外觀看一個小時,僅有的自主權”,獎勵組孩子獲得的是“在外觀看一個小時,只有一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