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焦慮感最早由心理學家田宏杰所提出。這個概念源于他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即父母的焦慮來源于對孩子的過分關注,給孩子制造了一種不健康的家庭成長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父母焦慮的行為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壓力,導致孩子對于父母的行為非常反感。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找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給孩子更多的自由,那么孩子未來的成就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家長們又該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呢?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不愛學習怎么辦?
首先,家長要先樹立一個觀念,如果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那么就必須讓孩子在學習上面樹立一個好的形象。不要總是想著用一個好的成績去抵消我們的焦慮,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的情緒先穩定下來,然后再去處理孩子的情緒。不要總是過于追求完美,也不要總是要求孩子必須考第一,對于孩子的要求要適度,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孩子的成績是否穩定,和孩子的學習態度是有很大關系的,也就是說,對于孩子的學習態度和能力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如果孩子在學習方面做的比較好,那么就說明孩子的學習能力比較強,這個時候,家長就要督促孩子去認真學習,去學以致用,而不是放任孩子,只要孩子學習,家長就要給孩子一定的獎勵,這個時候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幫孩子去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家長要做的事情
其實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個孩子都需要不斷的進步,需要在長期的學習中付出,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定學習目標,不要因為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就讓孩子不愿意去學習,所以,家長要有針對性的去幫助孩子。
2、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去做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的學習,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的時候,事無巨細的都替孩子去做,會讓孩子非常的厭煩,家長可以適當的對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也不要太過于自信,過于自信自己的孩子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家長要適當的放手讓孩子獨立,不要過分的去做孩子認為是家長可以去做的事情,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更加的獨立。
3、和孩子多溝通交流
家長要掌握好溝通交流的技巧,這一點很重要,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加的獨立,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要多和孩子一起交流,這樣孩子就能夠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就能夠更好的去完成一些事情,家長要做的就是盡量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變得更加的獨立,這樣的話,也能夠讓孩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好,除此之外,家長們要注意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不要讓孩子長時間的去一個人呆在家里,這樣的話就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差,而且性格會變得越來越孤僻。
那么作為家長,在平時應該如何去避免孩子變得越來越差呢?其實不管是哪一種家長,在平時生活當中都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孩子就會逐漸的變得越來越好,因為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陪伴,這樣才能夠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而不是只知道在自己身上找問題。
孩子為什么會變得越來越差勁
1、孩子的虛榮心很強
現在的孩子雖然是在物質生活上,但是卻是一個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的一個狀態,因為家長總是會在他面前說自己的各種各樣的缺點,會讓他們感覺到非常的自卑,所以孩子也是希望能夠擁有更多的父母的愛,因為父母對自己有著更多的關注。但是家長如果經常對孩子說這種話,那么孩子也會因為這種方式而變得更加的虛榮心,并且變得越來越沒有禮貌,甚至還會變得特別的討厭自己的父母。
2、不懂得感恩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太過于懂事了,在他們眼中總是想著怎么才能給自己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就會對他們的零花錢和生活費,不懂得感恩,從而就會導致孩子養成了一種非常自私的性格,所以如果家長讓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話,那么孩子就會沒有責任心,慢慢的也不會把東西放在眼里。因為他們從來都不知道什么是感恩,只有在孩子提出來的時候才會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