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不聽話的孩子懲罰穿高跟鞋,這可能是一個很平常的現(xiàn)象。
前幾天,閨蜜給我說,她家孩子竟然敢給她套鞋了,不過她也沒做什么,只是輕輕地哄了哄,讓孩子跟她的老爸說,等下還不行,可惜她只是關心孩子的身體,而不在意孩子的心情。
我打趣地問閨蜜:“你怎么會這樣?”閨蜜說:“每次看孩子都是一副不為所動的樣子。”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說:“其實,孩子不聽話,也不全是孩子的錯。”閨蜜說,有時為了讓孩子聽話,會對孩子說一些命令式的話。
這里,我想說說的是,命令式的口吻是最忌諱。
命令式的語氣對孩子的影響力比父母還要大,如果孩子聽到命令式的語氣,就會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命令式語氣,容易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
命令式語氣,孩子容易產生抵觸情緒。
命令式語氣,是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最常用的方式。比如:“趕緊去睡覺,你怎么還在看電視?”“再不睡,我揍你了!”“還不快去睡覺,再看手機我就把你的玩具收走!”
命令式語氣,孩子會更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把不好的情緒帶出來。而且,這種語氣命令式的語氣,也會讓孩子產生抗拒感。
因為命令式語氣,孩子容易產生抵觸心理,不愿接受父母的建議。而且,這種語氣,孩子很容易產生反感,不利于孩子的積極性,反而會打擊孩子的自信,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和諧。
而且,這種語氣,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心理暗示,覺得自己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是個壞孩子,變得自卑、膽小、懦弱、沒有主見,甚至將來難以融入社會。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西和瑞安·德西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讓孩子把會說話的玩具,都拿給大家玩,請問大家能玩多久呢?
結果令人吃驚,孩子哭鬧不止。
媽媽有點煩躁:“這可不是多動癥啊,干嗎非要讓我?guī)?”
接著,媽媽生氣了:“好吧,你隨便玩吧,我來教你做,別搗亂!”
結果孩子一轉身,媽媽又拿起玩具喂了他一口,結果他就吐掉了。
看到這個場景,不知道媽媽們作何感想?
我也同樣也看到過這樣的場景:孩子想要什么玩具,媽媽拒絕了:“去買!”
可孩子堅持不走,立馬倒地不起,接著發(fā)脾氣。
“不!”爸爸的聲音嚴厲起來:“我也不買,你怎么不聽話。”
孩子繼續(xù)嚷嚷嚷嚷著,這次爸爸直接拿走了孩子手里的玩具,誰都不愿意,孩子哭鬧的更加厲害了。
從那以后,孩子一不高興,爸爸就大聲吼叫:“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關進小黑屋!”
孩子看著自己的臉突然變得更加暴躁,最后直接把門鎖起來,再也不想跟爸爸說話。
很多爸爸媽媽媽面對孩子的壞脾氣,都會苦口婆心的勸孩子“不可以這樣”,卻不知道孩子為什么還是會發(fā)脾氣,這種情況不改變,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會釀成慘劇。
1、亂發(fā)脾氣
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了自我意識,他們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想要脫離家長的掌控,所以會發(fā)脾氣。
而家長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就越要去做。就比如孩子想看電視,但是家長不允許,他就越想看,這時候就會發(fā)脾氣,甚至摔東西。
家長說教沒有用,孩子就會很生氣,直接摔東西,發(fā)脾氣。
家長這時候,不要和孩子硬碰硬,也不要著急訓斥孩子,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冷靜下來,耐心的聽孩子講道理,孩子就不會亂發(fā)脾氣了。
2、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我有一位朋友,做事比較追求完美,不太愛與人溝通,也不喜歡在公共場合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