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字有多重要,父母要關注和重視
如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2018年9月,教育部在《教育質量檢測表》中指出:“小學階段心理健康素養隨年級的升高而升高,初中階段心理素養隨年級升高而升高。”
我們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養呢?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孩子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
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的心理發展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0-1歲的自戀期
2—3歲的自主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逐步學會獨立,對周圍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希望能夠得到家長的認同。
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缺乏自信,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那么家長就要注意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樹立自信心。
第二階段:7-12歲的獨立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獨立意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強,開始對自己的外貌和自己的行為產生興趣。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叛逆期,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對父母有了一種渴望,希望父母把自己當成大人,希望自己能夠被尊重,希望家長不要過多的干涉孩子的生活,如果孩子在家里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意識,父母就要考慮是否要繼續"棍棒教育"。
第三階段:12-18歲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后,身體發生巨大的變化,身高突飛猛進,視野也變得更加開闊。
有些孩子長得很高大,甚至超過了父母。家長如果用錯誤的方式管教,不僅會導致親子關系惡化,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如果采用打罵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長該怎么做?
1.不要對孩子使用暴力
首先,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使用暴力,其次,孩子做錯事也不要通過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否則只會讓孩子的身心受到傷害。
2.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父母也要控制好孩子玩手機的時間,盡量少玩手機。戶外活動可以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接觸大自然。還可以讓孩子多看看書,增長見識。當他的業余時間被各種各樣的書本替代的時候,就會忽略了手機的存在。
3.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平時的時候,父母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親近大自然,孩子的眼睛才能真正的更好的保護好。
4.不要讓孩子玩手機過于癡迷
有些家長說自己在家里就會玩手機,在孩子面前就會表現出來,更嚴重的時候,孩子會因為玩手機而不愿意和父母說話。其實這樣的情況是非常錯誤的,而且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溝通交流,讓孩子明白手機的作用是可以幫助自己的,而且玩手機也可以學習,只是要學會換位思考。
給孩子做好榜樣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讓孩子做到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到,想要孩子不玩手機,我們自己就要控制不住玩手機。所以,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機,和孩子在一起互動,才是最好的教育。
當然,并不是說家長要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對于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家長要做到不禁止,而是引導孩子合理的玩手機。
·與孩子做游戲
孩子喜歡玩手機,其實也是因為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孩子除了玩手機之外,還有很多消遣的方式,比如運動,玩玩具等等。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來選擇合適的游戲,既能讓孩子放松身心,也能讓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感受到家長的陪伴。
·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玩手機
家長們最好的習慣是在孩子面前端正態度,做一個惜字如金的人。如果你經常在家里玩手機,孩子可能會覺得你“低頭族”,不陪他玩,他就會覺得你“不愛他”。
所以,想讓孩子遠離手機,家長要做到“言傳身教”。如果你都無法控制自己玩手機的欲望,更何況是孩子,請讓孩子少玩手機,你才是孩子與手機的“玩伴”。
想讓孩子遠離手機,父母要先放下手機。
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