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會走的孩子不聽話能打嗎?不打行不行,有的家長說自己孩子就是在“皮”,不打就“打”,沒有什么效果。
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機器”,當他們犯錯時,家長常常大發雷霆,然后立馬讓孩子停下來,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聽不懂、不會操作,自然聽不懂、不懂,這時,孩子的挫敗感,在不斷消耗著他們的挫敗感。
久而久之,孩子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最后再也不想翻開書本了,當家長的也糊涂。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游戲是人類的快樂”這句話的意思吧!
如果父母能正確理解游戲,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如果家長能找到,應該是游戲本身的“益智”機制吧。
能給孩子帶來滿足感,
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孩子有了成就感,就有了繼續學習的動力。
為什么呢?
因為游戲會讓孩子得到即時滿足,
如果這個滿足感太容易被游戲玩下去了,
那孩子的注意力肯定會在游戲上。
那家長會說了,我們應該怎樣和孩子玩游戲呢?
那就得弄清楚一個孩子為什么不愛學習。
如果家長能給孩子多一些肯定,肯定孩子的長處,肯定孩子的興趣,那么孩子肯定會因為你的肯定,產生成就感。
所以很多孩子沉迷網絡游戲,
就是因為感覺到現實生活中除了學習以外,
找不到學習的意義,
只能通過游戲來打發時間。
有的人可能是為了某個團體或是為了一些所謂的面子,
在競爭中更容易找到成就感。
所以對于這些沉迷游戲的孩子,
我們不妨問一問他,
在游戲中你感覺到什么?
你為什么覺得自己很快樂?
為什么會沉迷游戲?
因為游戲中有很多任務獎勵系統,
讓你獲得成就感,
并且是不斷地擊退你的內心。
他在現實生活中,
就會感覺到難以獲取到這種快樂,
然后他就會沉迷于游戲,
從而擺脫掉游戲的誘惑。
同樣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工作,
如果你獲得一個工作,
就會獲得成就感;
如果你獲得一個工作,
就會獲得成功;
如果你獲得的工作,
會獲得成功,
那么你也會獲得成功。
同樣的,學習帶給孩子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也同樣可以激發出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同時又能給孩子帶來信心,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很好地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當孩子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的時候,
他就會把學習這件事情當成是一種樂趣,
從而變成一種動力。
二、具體化效應,為孩子的學習行為設置適當的障礙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自我實現的需求”
也被認為是一個人需要實現自我價值感的基本要求,
所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
只有滿足了他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才能讓他在心理上成長。
這也就是我們為什么那么容易受到偏愛的原因。
他們一旦得到滿足,就會有一種成就感,一種價值感。
二、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來源于父母的肯定和認可
都說父母對孩子的肯定,
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認同,孩子就會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從而激發出內在的自信,變得更加優秀。
在父母的肯定中,孩子也會收獲自信,變得越來越優秀,
長大后,會更加自信。
三、對于父母的崇拜感
除了天生愛父母,還有一部分孩子,不敢與父母分離。
這種情況在父母身上尤為明顯,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還小,
長大了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所以,特別喜歡聽父母的話。
但是,他們不知道,沒有孩子喜歡父母嘮叨,
叛逆也是正常的成長過程,孩子長大后,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學會放手,
不再過度地管束,孩子也不會無理取鬧。
相反的,他們更希望父母知道,
所以,不要過度地管著孩子,
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
讓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
并且為他們創造一個完整的交流空間,
讓他們知道,
只有自己做主,
才會得到真正的尊重,
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
他們可以做什么,
也會面臨什么問題。
03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
即使有時候在看手機的時候,也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給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孩子面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因為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并且對手機充滿好奇,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什么,
孩子可能會有樣學樣,
長此以往,
孩子肯定會對手機產生興趣。
如果父母在家的時候喜歡讀書看報,
那么孩子也會跟著父母學,
想要孩子愛看書就要自己在一旁讀書,
孩子的學習能力強大,將來自然也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