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老跑出去,家長怎么辦?
浙江孩子的舅舅表示,最近半年孩子脾氣很暴躁,在家里總是摔東西,根本就不聽家長的管教,孩子姥姥說了很多次都不聽,好說歹說都不管用。他們覺得這個孩子脾氣太暴躁了,看著身邊的同齡孩子都動不動就吵架打架,自己的孩子真不知道要如何教育。
孩子不聽話就經常發脾氣,孩子喜歡搗亂,家長不能縱容孩子,要知道這會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后果。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上幼兒園了,一上學,別的孩子又是該如何跟小朋友相處的,孩子在學校里一天天長大,到了學校,難免會和同學發生矛盾,難免會惹來一些麻煩。而且很多孩子剛上幼兒園,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小麻煩,比如與同學打架,自己被老師批評,讓自己的自尊心受挫,孩子變得不喜歡上學,抵觸上學。
那么為什么孩子不愛上學,孩子不喜歡上學,家長的做法是什么呢?
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你不要總是這樣,不要總是這樣,我們多出去玩一玩。”其實,這樣的話語沒有任何好處。孩子從我們這里接受到的信息是,如果不好好學習就等于沒有美好的世界,這樣的話他就沒有安全感,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他只會覺得很煩。
記得之前聽到一位家長對我說:“我家孩子回來以后就躲在房間里面不出來,問他在干什么,就說他在看電視,我就讓他把電視關了,然后他就說要看一會游戲。我就跟他說‘玩一會兒,不要看太久,要控制一下自己。’他就乖乖的去把電視關了。”
還有很多家長跟我說:“說實話,看到孩子玩手機,就火冒三丈。因為我知道孩子在玩游戲,我也知道孩子其實也是在看電視,但是完全沒有去了解清楚孩子到底在干什么。我說了一句:‘看電視、玩手機就是玩物喪志,不好好學習就跟你們撒謊!’可是孩子就是不聽,然后我就開始大聲吼罵他,這個時候他的反應特別激烈,然后我就跟他講道理,我說你要把學習搞好了,你現在也不要玩手機了,等到開學了你也不要玩了,可是他就是不聽,而且作業依然還是老樣子。”
為什么孩子會產生如此之類的情況呢?很簡單,因為他的感受是——“媽媽不愛我,媽媽非常討厭我,媽媽喜歡爸爸,爸爸不愛我。”
這個時候,孩子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我不像他們一樣”的自我評價,一旦孩子做不到,就會產生負面情緒,陷入焦慮,并且很抗拒、抵觸,孩子自然而然會用“不聽話”來防御。
因此,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道理、情緒化地指責孩子。
這樣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壓迫、被控制,甚至是“被拋棄”。
3、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
“當語言表達的過程被認為是一種負能量時,這種情緒就會在我們的語言中傳播給我們的孩子,甚至是我們自己。”
很多父母往往會擔心自己說出口的,對孩子會造成什么影響。
但實際上,“你所做的每一次表達,其實都是在告訴孩子,我在你心里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你跟我說這些,我會學好嗎?”
既然有壓力,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選擇先讓孩子覺得沒關系,或者是讓孩子覺得他比起學習成績差,有什么好不高興的,所以才會出現強烈的反感。
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疏通方法,當我們覺得孩子說得對,我們表示理解他,他就會愿意聽你說。
3、幫孩子梳理情緒
如果孩子的情緒是好的,父母就應該引導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如果孩子覺得很生氣,就會覺得很痛苦,甚至會有想打人的沖動。
此時,我們需要幫孩子梳理情緒,教會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情緒,他們也都有自己的情緒。
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己被接納了,情緒得到了釋放,他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孩子不會莫名其妙地生氣,他們只是需要被理解和傾聽,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
4、在處理孩子不當行為時,學會運用“淡化處理”法
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我們要學會淡化處理,而不是采取“淡化處理法”。
所謂“淡化處理法”,是指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一定的淡化處理。
這種方法,可以是暫時把孩子的行為轉移到別的地方,也可以是在孩子不良行為消除后的自然后果法。
可以用轉移法來教育孩子。
比如孩子在墻上亂畫,亂扔東西,那么就告訴孩子:“墻不是用來畫畫的,紙才是用來畫畫的。”
當孩子學會跟父母一起合作時,就不會再用哭鬧來要挾父母了。
04
不當的懲罰方式
懲罰會有“后遺癥”
家長可以運用“計時”法,具體的執行時間,以及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的時候,可以怎么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