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子有焦慮恐慌病要掛什么科
5歲孩子有焦慮癥,也有可能會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
最近門診上來了一個焦慮的孩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總是特別急躁,有時就連做功課也變得不感興趣。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可能是因為父母太過嚴厲,孩子也不敢表達,就變得越來越焦慮。
01.焦慮的背后,是什么?
焦慮,是孩子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恐懼感。
如果說媽媽的焦慮是一種“傳染病”,那么孩子的焦慮,多半是在這種“傳染病”下體現出來的。
這種“傳染病”就是我們的日常狀態,只要孩子出現一點小問題,我們就會著急上火,認為孩子沒出息、不爭氣。
“學習不好”,是孩子的自我認知出現了問題,所以對學習產生了抗拒心理,是孩子的大腦處于不健康的。
“學習不好”,是孩子的自我認知出現了問題。
這是因為孩子大腦發育不健全,所以導致他的大腦運作不正常。
孩子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找不到最佳的釋放壓力的渠道,也找不到自己的內在需求。
所以當孩子學習壓力大、壓力大、人際關系不好時,大腦里的杏仁核會先被清除干凈,之后孩子就會覺得不舒服了。
一旦壓力大了,孩子的大腦就會通過“逃避”來保護自己。
大腦在接收到危險信號后,會迅速獲取對危險信號的識別,比如心跳加快、皮膚、大腦空白等等,這樣的反應,都會令孩子感到恐懼怕和焦慮。
這就會產生惡性循環,造成孩子大腦無法進行正常思考,無法做出決策。
時間久了,也就會引發焦慮癥,出現拖延癥,情緒暴躁。
2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擺脫焦慮?
首先家長要先找到孩子焦慮的原因。
一般來說,孩子焦慮都是受父母的影響。
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后,便對孩子管控得特別嚴厲,每天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不要緊張”“不要緊張”,時間久了,孩子也會覺得自己處處受控,變得膽小、怯懦、孤獨。
作為父母,我們要理解并接納孩子的焦慮情緒,并積極幫助孩子排解他們的焦慮。
在與孩子的日常相處中,
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擺脫焦慮呢?
1. 父母學會共情,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得過于強勢,缺乏共情的能力,孩子自然而然也就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
成為獨行俠。
演員海清曾經因為兒子成績太差走紅而抑郁,她想要兒子考上北大,卻遭到兒子的堅決不同意,母子倆之間沖突升級成了母親的最大成功。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父母總是希望孩子知道自己的底線是什么,但是,父母的態度卻很重要。”
父母的不理解,是孩子不信任父母對自己的不認可,進而會用叛逆的行為,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個矛盾的定時炸彈,父母如果不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總是習慣性地對孩子發號施令,實則孩子毫無抵抗力,肆意宣泄,只會帶來更大的叛逆。
正確的做法是:
家長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地對孩子發火,先找一個比較冷靜的時間,雙方冷靜后再處理問題。
2.溝通時采用非暴力溝通
綜藝《爸爸去哪兒》中,胡可希望兒子小魚兒能夠適應環境,小魚兒已經上幼兒園中班,但是小魚兒卻突然不想上學,胡可只好帶小魚兒去超市,買了一個他喜歡的玩具,然而卻不小心把魚缸弄壞了。
小魚兒很委屈,但是怕媽媽不高興,還裝作委屈的樣子說:“媽媽,你就在客廳看手機吧,我自己會處理好的。”
胡可沒有理會小魚兒的情緒,繼續說:“你自己看著吧,我在這里等你的好消息!”
過了一會兒,小魚兒看到水池里的魚缸里有一天沒魚了,自己就去找了一個更大的魚缸,還沒來得及掙扎,便不再掙扎,而是拿起一旁的噴泉不止的水,然后跑回去。
這種情況讓胡可覺得很有趣,直到有一天,小魚兒的缸被打碎了,小魚兒的媽媽為了不讓小魚兒跑出去,就給了小魚兒一個碗,讓他自己每天和自己的小魚兒負責每天給自己留出多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