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罵她,她就罵孩子,孩子覺得她生了個丑八怪,就要對她言聽計從,因為她覺得你不愛她,所以她要以死來逼你。
當我們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她在教訓孩子,其實我們也是為孩子好,但這并不能解釋什么是愛,理解愛的本質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才會聽話。
她說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不強迫孩子順從她的想法,對孩子不感興趣的事物,孩子也會遵從她的意愿去做。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可孩子并不是機器人,她有她的想法,她有她的想法,孩子這樣做不也是為了她自己嗎?
或許這個過程很漫長,可孩子永遠不會反過來,如果我們把自己當成了孩子,便失去了解孩子的機會。
放下控制欲,理解孩子的“為你好”,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少一些指責、控制,多一些尊重,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他才會聽我們說話。
父母的嘮叨,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知乎上,有位匿名用戶發帖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上高一高二那年暑假,成績開始出現下滑,那時候我很不理解,父母怎么說的也都是為我好,怎么我就學不會呢?
我自己也知道,但就是控制不住,最后一刻也沒辦法控制住……”
這是為什么呢?
每個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問題,家長要學會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要想解決問題,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觀點,不被孩子的情緒牽著鼻子走,先接受孩子的情緒。
如果不能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要做到正確引導,讓孩子有正確的負面情緒接納,才能真正地思考,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2.要讓孩子有好的情緒
在孩子寫作業時,家長不要說:“趕快寫!”而是說:“媽媽現在跟你商量好了,如果你愿意,我就每天抽查你作業?!?/p>
這樣的方式,不僅不會破壞孩子的學習習慣,反而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和自我提升,才能真正地享受學習的快樂。
對學習沒有太多的興趣,不需要父母多說什么,孩子就是照著父母的要求做。
當然,會對學習沒有興趣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的內心產生學習的動機。
換句話說,就是讓孩子體驗到學習本身帶來的成就感,并且能夠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比如,孩子愿意學鋼琴,可以說:“因為彈鋼琴讓我更快樂,所以我更喜歡鋼琴。”
孩子們能從這種感受里面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就會更加愿意去學習。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學鋼琴太難了。因為手指在身上用力過猛,老是感覺疼,孩子一疼就讓孩子自己先休息。
其實這種想法看似有點過于極端。因為手指操練琴需要很多的勇氣,而且手指操練琴也需要時間,所以孩子一練就會就會很累,就會產生排斥心理。
而且孩子在鋼琴的練習中,手指的動作也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學習彈奏鋼琴,在練習的過程中也能更好地鞏固練習,我們可以把手放到手的兩側中間位置上,然后讓孩子稍微彎一下,雙手放在兩側的位置上,把手臂的力度放在右手的指尖,把力度放在左手的指尖上。
這樣的練習,孩子的手指就不會出現斷叉,但他不會因此而勉強。孩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手指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不被焦慮的情緒影響,還能把這些技能泛化到生活中去。
4、讓孩子在喜歡的事物中沉浸
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之后,他們會逐漸脫離對于枯燥的練習,從而在思想上也能找到一種自己的掌控感,不再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
所以,孩子們喜歡玩游戲也不一定是件壞事,只要我們能夠讓他們在玩耍中找到讓他們感到愉悅的事情,那么他們就不會沉迷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