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上學了還是不聽話怎么辦?
7、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如果不聽父母的勸告,一味地不聽話,父母沒辦法。這個時候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執行這個約定。
如果你的小孩在四五年級,孩子已經到了青春期,已經進入了青春期,而且越來越叛逆,而且是越來越喜歡跟你對著干,這個時候作為父母,不知道應該怎么辦。那么,大家不妨試試好的方法。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一,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父母應該要明確,自己對孩子的愛是建立在無條件的愛上的,不是通過語言的方式來表達。
孩子在小時候不聽話,父母就有權利去說教孩子。比如孩子哭鬧,父母就心軟了,說:“你再哭,我就走了。”孩子就委屈了,父母就無原則地滿足了孩子的需求。然后,孩子長大了,還在父母的索取中,沒有好的和父母索取,沒有能力,不能被滿足。這樣的孩子,大概就是小時候缺乏安全感。
第二,樹立好的規則。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他就已經建立了規則,沒有能力形成好的規則意識。如果我們經常帶著他去超市,孩子沒什么可乘之機,就會沒完沒了地哭,家長要給他一定的邊界感。吃飯時,也要規定他不能在飯桌上哭,不能在餐廳里哭,不然就會被別人打。
玩游戲時,也是規則。在一個關卡的開始,孩子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這個決策很重要,孩子必須要遵守這個決策,而不能自己做決定。比如一個孩子和同學一起去參加一個游戲聚會,回家路上,父母希望他早點回家,孩子偏偏就在外面玩了兩個小時,直到家長在離開的時候,才勉強走到。在家里,也是如此,當父母開始和孩子玩游戲的時候,孩子肯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
作為家長,我們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千萬不要用成人的思維去給孩子的情緒定義。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先入為主,先入為主,給孩子貼標簽。
先問孩子,“你這個游戲玩得挺好,但是你為什么不愿意和我一起玩呢?”
這是描述孩子的行為。
因為我們大人認為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比如說孩子打人、罵人、破壞東西等,我們就會評判、指責孩子,說孩子“這個行為就是不對的”,這就是評價。
然后會給孩子貼標簽,比如說孩子的好勝心、嫉妒心等等。
這個時候,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或者是不好的,這就是一個不聽話的行為。
父母的評價,會讓孩子慢慢地認同自己。
并且孩子還會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那么也就會有孩子說“這個爸爸不愛我,他是壞蛋。”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告訴孩子,我說出來的是事實,而不是指責孩子。
并且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雖然不喜歡你,但是我們依然愛你,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可以全心全意愛你。
03
當然我們可以跟孩子說不,但是我們必須要在孩子面前,跟孩子說明我們愛他,這個過程的目的,是告訴孩子我們很愛他,也是給孩子勇氣,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孩子的自信會被我們提供足夠的底氣。
最后,當我們能夠更加積極地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時,孩子也會更容易變得更有勇氣,更加樂觀積極。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生活當中,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放下曾經的不良行為,去接納孩子,而不是去批評孩子,或者指責孩子的行為。
那怎樣才是正確的呢?很簡單,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你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去包容孩子,去發現他的點滴進步,適當的給予鼓勵。
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你要及時給孩子一個大大的表揚,這會讓他更加自信,也更加的有動力,下一次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更加的能夠自律,更加的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