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孩子神獸不聽話的句子,有時候,他的“杰作”好像在說:“yo,我不聽你的話了。”
常常聽身邊有父母這樣說:“孩子到了三四歲還不聽話,總和他對著干,很氣人。”其實,孩子這種“叛逆”行為是有原因的,并非是“壞事”,而只要正確的引導,不過度壓抑孩子的需求,叛逆是“好”的。
1、叛逆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叛逆的孩子從反抗逐漸變成了反抗,這是孩子在形成自我意識的基礎上,若父母不能順應孩子的發展,在長大后這種自我意識被壓抑后,孩子可能會形成不健康的“自我感”。
2、他們開始關注自己
當孩子長到6歲后,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
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小孩子,也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開始追求獨立。
這時,孩子便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在他的眼里,世界對他的影響力就會下降到最低點。
3、被父母控制的孩子,逐漸喪失了自我
最近,朋友莉莉發現自己的女兒琳琳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不管怎么說,琳琳就是不聽父母的話,她給女兒定的目標也是在那段時間內完成的。
每天按時起床、按時睡覺、按時吃飯,按時完成作業,完全成為了琳琳的“時間管理小達人”。
但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琳琳對于媽媽的“控制”而產生的變化。
青春期到了,孩子獨立意識也會越來越強烈,不愿意被父母控制。
由于琳琳琳的媽媽一直以來都是“嘮叨”的,“你不聽我的話,你以后能有什么出息”、“你上不了大學,你以后怎么辦?”等類似的話語,總是會在琳琳的耳邊嘮叨。
但是,盡管琳琳琳聽了媽媽的話,但是并沒有什么改變,媽媽的管教讓琳琳琳覺得非常厭煩,總是想和媽媽對著干,媽媽讓她做什么她偏不做什么,母女倆經常吵架。
雖然媽媽已經注意到琳琳琳的變化了,但是母女倆的關系并沒有緩解,有一次琳琳琳甚至用剪刀剪了媽媽的眉頭,弄得媽媽十分生氣,但是琳琳對此并沒有任何回應,只是躲在自己的房間里不愿意和媽媽說話。
第二種:“不信任”的態度
當父母認為孩子“叛逆”的時候,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培養,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因為害怕被父母責罵而選擇聽話,但是當父母過于“民主”時,就會讓孩子不再聽話,只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話語權是被尊重的,自己的選擇是被支持的,這對于孩子來說才是更重要的,有時候,父母甚至會把孩子的一生都搭上了“不聽話”的標簽。
但是事實上,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有些時候父母的話語權其實并不一定就是孩子的。
第三種:“聽不進”的態度
經常受到父母對孩子的責罵,孩子就會不愿意與父母進行溝通,其實,父母在說之前,孩子只是需要通過表演一種方式來達成一些要和父母對著干的事情。
如果父母不給孩子講道理,就會讓孩子感到厭煩,不想與父母進行溝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想要傾訴的習慣,再長大后也會懼怕與父母進行溝通。
因此,在面對孩子“屢教不改”的態度時,父母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將孩子的錯誤行為,直指“品質”,在孩子的身上貼上負面標簽。
想要孩子擁有好的品質,父母先要做到“知行合一”,這里的“知行合一”指的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考慮問題,考慮問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善意。
不要用否定、指責的語氣和孩子溝通
比如:“這樣,我真為你感到難過,你長大后,只會用這種方式對待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