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一青少年心理疏導大慶市陽光心理健康服務中心負責人吳海明,是區心理咨詢師協會常務理事,經常來到這里咨詢心理健康問題。
在他多年的心理咨詢工作中,從接診情況來看,有超過一半的中學生,有自殺想法。吳海明列舉了中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其中1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關系不和諧,心情焦慮。這類孩子,很容易受到抑郁的影響。
吳主任也接診過很多有自殺傾向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家庭結構殘缺不全,有的家庭是單親家庭,有的是爺爺奶奶帶孩子,有的是外公外婆帶孩子,這些孩子的健康都是父母給予孩子的。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如何預防、緩解青少年的抑郁癥?吳主任說,首先,家長應該給孩子建立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夫妻關系不和,有矛盾多爭吵,導致孩子情緒上有壓力,而他們往往自己一個人承受著壓力。但自己卻完全沒有辦法排解壓力,只能通過網絡或者自殘等方式來發泄。另外,學習上遇到困難,譬如學習上遇到困難,缺乏成就感,沒有人理解,或者遭遇人際關系沖突,負面情緒就很容易向網絡或者游戲中尋求。
其次,家長要關注孩子在生活中的情緒,不要一味的只關注學習。如果孩子對某一方面的興趣不被認可,他就會選擇在網上尋找慰藉,沉迷于手機,在網絡中尋求慰藉。
最后,我們要從人際關系的角度,去看看這個社會中,最適合的人際關系是什么樣的?
是那種看起來熱情洋溢的人,還是一直嚴肅認真、侃侃侃而談的人?
如果孩子對這個人不感興趣,或者孩子很討厭這個老師,那么家長可以先從這個人際關系入手,找一些共同話題,心平氣和地聊一聊。
如果孩子的興趣愛好是在游戲中,那么家長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游戲的規則,然后把這個游戲納入到每周的家庭作業中,做到孩子有興趣,有時間,就不那么頻繁地去看手機了,慢慢培養孩子的興趣。
手機之所以會成為孩子和家長的情感障礙,就是因為我們的親子關系沒有處理好,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問題,沒有尊重孩子的想法。
所以,孩子也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并且拒絕我們。這一點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的,也是我們自己需要去做的,當我們能夠尊重孩子的時候,孩子自然也會尊重我們。
03
在這一點上面的例子里,孩子出現問題,我們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但是孩子不愿意溝通,我們就不曉得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那如果我們曉得孩子不愿意溝通,不愿意面對情緒,不愿意面對自己的情緒,我們就不會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更加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所以,我們要去傾聽孩子,要去理解他,用“我”這個字去寬慰他。
曾經有一個媽媽很苦惱地對我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說什么都不聽,怎么辦?
我們來看看這位媽媽的做法:
孩子放學回來了,媽媽跟孩子說:“我感覺今天非常輕松啊,不像之前的上課還很沉悶,我感覺每天都在跟著您學習呢!”
孩子說:“媽媽,我感覺每天都很辛苦,可是一回到家,我就感覺整個人都很放松。”
媽媽說:“這樣好像沒有盡頭,以后的生活怎么辦?”
孩子說:“我就想,我要努力學習。”
媽媽說:“你這個孩子,每天都是學習學習學習,你這學習不好,天天學不好,還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你這學習還有什么意義?”
這位媽媽說完,就沒有再說別的,只是自己在客廳里刷手機。
孩子看著媽媽在刷手機,認真地看著,一臉茫然。
最后,孩子感覺“不能讓我玩兒,媽媽說不許,我就不學習”,媽媽冷靜地對孩子說: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兒,你現在學習,媽媽也不監督你,你不要跟我們較勁,好嗎?”
孩子繼續玩手機,不回答媽媽,媽媽啞然失笑,我也沒說什么。
其實,對孩子的教育和管控,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底線,希望孩子能夠更好地聽從自己,而不是像被動接受的一方。
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是在父母的“控制”下慢慢形成的,如果和孩子約定好,孩子會按照自己的規劃走,如果不按照約定走,會受到懲罰。
家長的掌控欲,變成了孩子的束縛,無法左右孩子的思想,孩子很難接受父母的說教,因為他與父母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少,親子間的代溝越來越深。
有些父母,無法理解孩子,什么事都要自己干,把孩子交給老人帶,當孩子跟小朋友玩耍、分享玩具等,都不能自己的時候,只剩下碗里的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