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揍怎么不傷到孩子呢?
如果把“不揍娃”看成是成年人對孩子的“家暴”,那它就是錯的,因為孩子總是把“不揍娃”看成是成年人的特權。
只是當我們面對“熊孩子”的時候,往往只關注或沒有關注到孩子,我們卻很容易脫口而出“如果揍一頓就好了”,“再這樣下去,就完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可惜,不管是怎樣的結果,我們總是不能夠完全歸因于孩子。
有句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
打罵的本質是什么?
實際上,打罵是最不被提倡的一種教育方式,也是最沒有意義的教育方式。
父母總是喜歡用打罵這種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這讓孩子心里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很多父母就會選擇使用暴力,有的父母會直接上手打孩子,但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孩子受到了父母的暴力,心里想:“這下完了,爸爸媽媽可能不會打我了。”
長時間下來,孩子也變得膽小、懦弱、自卑,缺乏安全感。
3、“打”是一種“冷暴力”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父母經常打你,會對你造成什么影響?
其中點贊最高的一個回答是:“會讓我覺得很不舒服。”
知乎網友@劉稱蓮說:
“小時候被打,雖然會哭,但是會躲在角落里,但是不會跑開。
其實不懂得疼痛和不適的時候,就會一直躲在一個角落里,這就是“冷暴力”。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情緒有高潮和低潮,在這高潮和低潮過后,人很容易進入一個低潮階段。
父母的打罵,讓孩子變得“自卑”,自卑,自閉
鄰居家的小剛,很乖巧,是個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小剛平時成績夠好,爸爸媽媽對他期望很高,有著高學歷的工作,父母對他的學習抓得特別緊,甚至有的時候會打他。
平時無論小剛做什么事情,父母都是都不滿意,從來不表揚他,就算是犯錯誤了也會被罵。
小剛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老師經常批評他,回來也是會被罵,所以他在學校里很沒什么朋友,連同學們也不喜歡跟他玩。
對自己的孩子也總是很苛刻,每次都要讓孩子聽話,即使他做錯了事情也會打他。
有時候,小剛特別不喜歡媽媽去上班,覺得自己在家沒什么存在感。
每次,只要媽媽一離開,小剛就會哭鬧。
當媽媽回家,他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媽媽的手機,玩游戲、看動畫,和小伙伴們一起聊天。
小剛媽媽認為孩子喜歡玩手機,本身沒有錯,可是孩子卻沉迷其中,不愿意和父母過多交流。
父母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擺脫手機的控制呢?
要想讓孩子擺脫手機的控制,首先要先要分析他們為什么喜歡玩手機,再針對性的對癥下藥。
一、手機為什么會成為孩子的“哄娃神器”?
1、滿足孩子的探索欲
每個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對未知的世界充滿著強烈的探索欲。
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肯定和夸獎。
如果得到了父母的認可,那么他們就會更加努力,就會更加的努力,就會更加的優秀。
而很多孩子沉迷手機,就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缺少了父母的認可,在虛擬的世界里找到了成就感。
2、父母沒有以身作則,沒有樹立榜樣
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在工作中,如果孩子在父母的眼里,父母做的都是不好的事情,做的都是不對的。
父母的言行不一致使孩子不聽,孩子也不會聽父母的話。
甚至有些孩子的父母在家里完全不做家務,在工作的過程中對孩子指手畫腳,甚至打罵孩子,孩子對父母的話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