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大數據近日發布,我國高校招生數據對比顯示: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主要分為三種: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01
情緒低落
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無愉快感,對平時喜歡的事情不感興趣,心情低落,缺乏自信,自責自罪,自覺疲乏,不愿與人交往,不想上學,記憶力減退,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食欲缺乏,失眠多夢,食欲下降,睡眠不實,無原因的惡性循環,思維遲緩,情緒低落,消極悲觀,出現頭痛,乏力,頭痛,失眠,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等癥狀。
02
無所謂型
“無所謂”型是對外界的事情過分依賴于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自強、自立、自愛、自強的意識,較少奉為“誠”,缺乏感恩之心,對人際關系也缺乏諒解之心。
03
憂傷型
憂傷型是對他人表現出過度擔心,擔心他人的不幸等,表現出過分憂慮、憂傷、憂慮,嚴重時會表現出寡言寡歡欣,不愿與人交往,對事物的發展表現出退縮回避,甚至缺乏與他人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而有些兒童則是混合型,這兩種類型的孩子就不同了。
四種類型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現,可能因為孤獨癥或者語言障礙等原因,目前沒有辦法能夠快速有效地治愈孩子,但其癥狀不持久,心理年齡、智力發育均正常,只是通過藥物,只能通過其他方式如心理治療和行為干預。
多數家長會選擇藥物治療,認為藥物能夠治好孩子的心理,不能自愈孩子。但有些家長卻認為藥物治療對改善孩子的心理并沒有效果,所以就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和行為上的問題,或找心理醫生咨詢,希望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家長該怎么辦?
首先,這里的心理問題主要是指孩子本身的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問題,比如:
1. 焦慮的感覺
孩子出現焦慮情緒的時候,家長往往會覺得“孩子大了,就知道玩了”,自己先焦慮情緒起來,一時間不能理智思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這種情況下,家長可能會選擇用比較暴力的方式,或者直接打罵孩子,或者是給孩子換老師,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家長需要冷靜下來,不要和孩子硬碰硬,而是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把孩子當成朋友,多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多了解孩子的需求,再做決定。
2. 接納孩子的感受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孩子有消極情緒,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能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家長要學會共情,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并設身處地的體會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處境,理解孩子的感受,知道孩子的需求,這樣做的目的是緩解孩子的負面情緒,找到孩子冷靜下來的辦法。
3. 加強對孩子的了解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判孩子的行為,家長們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思維方式,所以家長們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我們需要多多的了解孩子,他內心世界的一些小事情,對于他們的行為,家長們也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去糾結,而是應該試著去理解他們,并讓孩子的內心慢慢得到一些放松,讓他們有一個比較輕松的氛圍,這樣才會讓孩子更愿意去和家長交流,而不是一昧的沉默。
4. 尊重孩子
孩子也是渴望得到家長的尊重的,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后,家長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獨立的思考,而不是一昧的強迫孩子去做什么事情,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所以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個較為獨立的空間,這樣才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的自信,而不是一味的聽從家長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聽從家長的安排。
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人生觀的,家長也是如此,如果父母總是給孩子施加壓力,那孩子就會產生壓力,所以當家長們讓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讓他們做出選擇的時候,孩子也會感到高興,也會變得更加的自信。
孩子的人生,終究是他自己的,作為父母只能負責孩子的生活,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人生觀,以后才會更加的自律。
【今日話題】:對于“高智商的孩子”,你有什么建議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