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省二醫院青少年心理健康診療中心在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1.注重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療。
首先,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其次,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結交朋友,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最后,在孩子遇到情緒不佳時,要懂得疏導孩子,要懂得幫孩子疏導情緒。
2.給予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間。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都是敏感的,父母要在保證孩子人身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孩子私人空間,允許孩子獨自在無人的情況下,發泄自己的情緒。
3.讓孩子的好心情來凈化心靈。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時刻關心愛護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呵護。
孩子如果心情不好,不開心,有什么大不了的。
也不要將孩子的時間全部填滿,應該適當的安排他的一些娛樂時間,讓孩子明白沒有人是完美的,慢慢的,他就會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對自己的要求會更高。
5.多進行親子溝通。
孩子不愿和父母溝通,多半是因為父母太啰嗦。
父母的啰嗦會造成親子關系的緊張,容易產生矛盾。
實際上,如果父母能經常和孩子進行親子溝通,不需要特意的學習家庭教育的課程,就能了解孩子。
有時候,父母只需要“裝”得更多一些,就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達到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目的。
親子溝通的六種方法:
1.多傾聽,少說多聽
有人說,一個人可以向一個人傾訴內心的苦悶和委屈,但是一個人無法從別人那里了解,生活就只能是另一面。
一個人的成長中,不可能事事順從,必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傾聽別人的意見。
《論語》中有一句話說:“靜聽則動,不獨聽則動”。
父母真正的傾聽也是認真傾聽,因為他聽見的只是敷衍的表面信息,這就是一種無聲的支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度。
2.建立信任的基礎上,平等交流
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他希望能夠得到認同感,孩子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的完善,他們的認知會得到:“我有能力做主,我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能對自己的生活有決定權”。所以,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希望能夠掌握自己的一些生活技能,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我們家長的角色就必須要在不斷的調整中完成,然后家長才能夠更好的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與孩子共同完成這個“大目標”。所以,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進行交流,才能讓孩子感覺到我們對他的信任,當然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盡量避免那些我們認為孩子需要完成的事情,從而使得孩子總是要完成父母認為“我是為他好”的事情,就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對抗情緒。
3、學習成績不穩定。
有的孩子平時在學習上沒有什么太大的天賦,但卻因此而導致學習成績不好。例如有的孩子,可能因為學習基礎比較差,一聽到老師講課就會覺出神塞,有的孩子可能就會因為學習基礎不扎實,導致考試的時候,明明會做的題,卻因為這種原因導致做錯。因此父母一定要幫孩子改正,讓孩子不要驕傲自滿,要更加努力才行。
當然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孩子就像是一只蝸牛,父母總是在背后催促著他快快快走,可蝸牛要么一趴著,要么趴著不動,這就說明孩子的心態是比較消極的,對自己的評價看不到客觀的,導致他更加畏縮不前。
可是父母總是會因為孩子做不好而著急上火,孩子也總是會因為不做而生氣,于是父母就會因為孩子的錯誤而打罵孩子,父母就會更加的嚴厲,責罵孩子。
結果孩子就在父母的責罵聲中放棄了,最后導致了孩子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只有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才會主動去做,孩子會主動的去做。
父母因為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所以不斷的在孩子身上發泄自己的情緒,父母的責罵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威脅”,因為他們害怕父母打自己,所以才會變得越來越慢,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磨蹭,而且越催促越慢。
當孩子真正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就會主動的去改正。
父母在面對孩子的磨蹭,不吼孩子,也能夠更加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最終能夠讓孩子更加自覺的去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