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勸焦慮癥孩子堅持吃藥?
焦慮癥,又稱焦慮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焦慮癥是一種心理障礙,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情感體驗低落,同時,也可能伴有多動、沖動、睡眠障礙等癥狀。
那么,當孩子面對焦慮癥,應該怎么做?在這里,楊勇超推薦大家用清晨至陽光下的這個時間段,結合心理學知識,結合心理學知識,結合實際案例,剖析焦慮、失眠、抑郁等情緒問題背后的心理原因,幫助孩子走向勇敢、積極的去生活。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焦慮癥產生的原因
焦慮癥主要有三大癥狀:
第一,情緒持續低落、情緒高漲,興趣減退;
第二,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鈍,大腦思維動作緩慢,反應遲鈍;
第三,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滿腦子都是“不想學習”;
第四,出現失眠、頭痛、腰酸背痛、嗜睡或失眠等。
王先生是一位典型的焦慮癥患者。
他開始能夠清晰地聽到、看到、感知到自己的各種不對勁,包括焦慮的身體說不出更多的信號,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模糊地感知到,當自己的身體感覺不適或者因為焦慮時,會有一種虛假的解脫感,這是一種糟糕的自我保護。
可是這樣的感覺也許在每個人身上都會存在,就是自己無法擺脫。焦慮的身體是自己無法抗拒的一種感覺,是自己無法忍受的一種感覺,這是很難受的。
焦慮的情緒,會讓人的精神處于一種緊張狀態,不斷地思考,影響著思考,影響著學習。
焦慮情緒帶來的是學習上的壓力,更是生活上的壓力。
而這些壓力主要來自于父母的壓力,比如:工作忙、生活忙、工作壓力大、生活忙、工作忙等等。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的就是孩子的焦慮,孩子小小年紀就會產生焦慮情緒。
1、內心的壓力,讓孩子變得敏感
有人說,教育孩子最大的悲劇,是對孩子過低的期望。
在這樣的期望中,孩子很難真正體會到父母的愛,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反而會因為壓力而抵觸和抵觸父母。
在父母的要求下,孩子們會慢慢變得不聽話,甚至會和父母對著干。
家長期望過高,
讓孩子不堪重負
小韓從小就被父母和奶奶灌輸過很大的思想,甚至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感到厭煩,慢慢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產生自卑心理。
然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高,也就越讓孩子產生壓力,導致孩子反抗、叛逆,疏遠父母。
因為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活得很壓抑。而這個時候,孩子內心的缺失,也會使得孩子變得叛逆,長大之后就會很容易出現抑郁癥,甚至是焦慮癥。
《小歡喜》中的英子是很多孩子的噩夢,英子的爸爸宋倩,就是一個控制欲比較強的人,控制欲就會像一股旋風,讓孩子時刻保持在父母的監控中,但喬英子卻很少有機會展現自己的獨立,她的童年就像一臺被控制的全棉的冰箱,她的童年就像是為了隔音板焊上“枷鎖”,她被不斷地被父親約束,被規劃好的人生,從來沒有自己去選擇過。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被灌輸為了好好學習,從穿衣吃飯,穿軍衣,到買學區房……
在這種高壓控制下,她的成績在父母的高期待下,一次次滑向人生中的最高峰,后來她成功考入日本名校,也曾獲得獎學金,但對于母親,她并不滿意,甚至以死相逼,最終,她選擇了自殺。
心理學家馬加爵曾經說過一句話:“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不是因為他的出生背景多壞,而是因為他的出生背景多壞。”
一個孩子如果家境貧寒,如果家庭條件一般,在童年時期,他們就能從父母身上學到這種能力,獲得父母給予的底氣,這種底氣,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越來越強大。
從父母身上獲取相應的能量,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03
孩子所有的成功,都來自于父母的奮力拼搏
看過紀錄片《少年的你》,里面的魏萊,一個是留守兒童,一個是自毀前程的惡魔。
她被父母賣掉了,然后就離家出走,在外面流浪,逃課、打架,高考,最后一次考試成績墊底,學校叫家長,魏萊爸媽不問青紅皂白,掄起鍋就砸向了她,讓她沒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因為魏萊,所以魏萊的父母和奶奶一樣,希望魏萊能彌補過去的遺憾,于是他們就把她接過來照顧她,照顧她,吃喝拉撒都在一起。
直到魏萊的病發了,她才發現自己是個多余的人,而父母已經去世多年,魏萊已經第四次被遺棄,再一次她的父母在她13歲的時候意外離世,從此以后,再沒找到過她。
在魏萊的記憶里,父母從來沒有夸過她一句她:你真棒。
在父母的眼中,這句話,充滿了指責和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