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老公不聽話,婆婆在家沒事,只要一說老公,兒子就和婆婆爭吵。甚至發生肢體沖突,婆婆為此向老公道歉,老公的丈夫認為她太偏心,有口無心,給她添麻煩。
如今的日子過得真快,可以說孩子和婆婆的關系從未發生過任何的變化,家庭生活上的任何細節都不關心,更沒有良好的溝通。讓我感覺心好累,能看到老公不和我說話,無論是身邊的親戚朋友還是外人,我都感覺這是多么糟糕的事,甚至會出現夜不歸宿的情況。老公幾年前離婚了,天天在家打麻將,兒子要上網課,只要有機會就打游戲,刷抖音,看動漫,每一天都玩得不亦樂乎。想不想讓孩子這樣,夫妻兩人老是圍著孩子轉,晚上回家看電視看到孩子,老是催促他去睡覺,而孩子還很不耐煩,父子倆經常起沖突,家里很少交流,孩子脾氣越來越差,不想學習,不愿見人,我很想讓他去醫院,孩子都不愿意,我有時候也沒有辦法,我知道我家孩子生病的時候肯定是他先這樣,所以才會這樣。不想讓他這樣,現在都初三了,還不想上學,想自殺,我該怎么辦?”
家庭關系的三角關系一旦緊張,夫妻關系緊張,孩子很容易出問題。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去上學,選擇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擺滿所有的有利的條件,其實孩子可能會更愿意去上學。孩子更愿意與同齡人打交道,但父母更愿意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權威,顯示出自己對孩子的絕對正確,而孩子則會通過一種“抗爭”的方式來爭取自己的“話語權”。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4、跟老師保持溝通,跟學校保持良好的溝通
首先我們跟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很重要,特別是當孩子在學校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時。
父母這時一定要跟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尊重老師,讓老師把孩子放在眼里,相信老師。這樣孩子就會感到老師的關愛,進而愿意跟老師親近。
在跟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時,父母要避免跟老師說“實話實說”,不要跟老師對著干。
也不要用“老師來教你”“你怎么又犯錯誤了”等類似的話。這種跟老師作對的情況,是孩子最不想面對的。
家長跟老師溝通的正確方式
很多家長跟老師溝通是說,我是很尊重老師的,但孩子為什么會在學校里跟老師作對呢?
因為我們都知道,孩子不聽話的背后一定有深層次的原因,我們要做的是,和老師溝通,把孩子當做平等的個體,跟老師溝通,建立起師生關系。
如何跟老師溝通?
第一,溝通的前提是尊重老師。我們在跟老師溝通的時候,尊重就是要先認可老師,要尊重老師,把老師放在同等的地位上,這樣才能把老師放在同等的地位上。
第二,溝通的前提是要尊重老師。不能把孩子當成附屬品,覺得自己是父母,老師就應該圍著孩子轉,這樣會使孩子產生厭煩心理。
第三,溝通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家長對老師有禮貌,尊重老師,老師才能把孩子放在眼里,這樣也才會對孩子有指導,從而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
第四,在溝通時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要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有時候在溝通中出現問題了,問題的關鍵還在于父母,父母不應該高高在上地讓孩子聽自己的。有時候換個角度講講自己的看法,可能效果會更好。
第五,父母應該認真地傾聽孩子的想法,不敷衍了事,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讓孩子養成敢說、敢說的性格。
第六,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不要以暴制暴,這樣只會激發孩子更加的叛逆。如果孩子的表達能力有不足,應該給予鼓勵,讓孩子變得更加大方自信。
第七,父母應該學會正面管教孩子,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學會傾聽、理解和接納。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把“壞事”都放在一邊,學會及時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并且讓孩子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孩子是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因為他們會逐漸地長大。隨著慢慢地接觸,孩子就會逐漸形成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就會逐步的增強,這個時期,孩子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去理解和接納別人,理解別人,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
這個過程,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中,已經證實了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能力,但要知道,這種能力的發展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的,因為嬰幼兒時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都還沒有形成,如果過早地去破壞掉孩子的這種能力,那他將來就無法形成一個良好的性格,不僅影響孩子自身的成長,也影響著他的整個人生。所以,教育子女時,一定要慎之又慎,讓孩子經歷了挫敗,就會在挫敗后一蹶不振。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其實是一門學問,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長要了解孩子的性格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比較消極,或者特別外向,家長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才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找到自信?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標簽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