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話與不聽話的句子有沒有什么不同呢?我覺得孩子聽話與不聽話的句子具有明顯的界限感。孩子聽話,是因為聽不懂道理,或者出于好玩或者自尊,想與家長對著干,這就導致了孩子不聽話的結果。
但是,如果家長了解孩子不聽話的背后,孩子的行為是從哪些方面來發展的,就可以讓孩子不聽話。
一、兩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般在兩歲左右,孩子就會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的萌芽,這個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他們不想讓父母幫忙做事,也不愿意父母插手自己的事情,他們對事情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了自己的小世界,所以孩子也不喜歡父母總是對自己的事情指手畫腳。孩子不喜歡父母總是指手畫腳,父母也不要總是像在不停地催促孩子,這時候的孩子更愿意跟父母待在一個平等的位置,讓他們來主導自己的生活。
二、孩子不聽話的背后,是因為你太強勢了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心聲,很多時候他們也不愿意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事。為了擺脫父母的嘮叨和管教,孩子就會開始反抗,甚至故意跟父母對著干。
最近熱播劇《小歡喜》中喬英子的媽媽宋倩就是一個很強勢的媽媽,女兒不喜歡南風那樣的方式教育,于是英子想要逃離母親的控制,于是就開始了離家出走。
宋倩的理由是:“我是為你好,你必須聽我的”,英子并沒有按照她的想法走,而是在外面,通過跳海的方式來反抗母親的命令。
宋倩不懂得孩子真正的需要,她給了英子一記耳光,英子想要逃離,最后以跳海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所以,“情感勒索”是孩子為了對抗父母的情感勒索,也是為了逃離。
2)“不懂”是指“不知道”
樊登老師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說過:“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僅僅是父母,其實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學會整理房間;
讓孩子有規律的生活作息,讓孩子知道睡眠是身體健康的第一步;
讓孩子學會感恩,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老師的教誨之恩……………
這些都是一個人成長的根基,需要父母去努力,去栽培,去培養,去挖掘,去培養。
只有父母的引導才是孩子成長的助力。
讓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好的未來,是父母的必修課。
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