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孩子焦慮?我想要這個問題的具體方法。
有些父母可能會說,“讓我說啊,說了不聽,我還得打屁屁”,又或者覺得孩子焦慮是不好的,因為我和他爸也都是重度焦慮,我怎么能在我家好好跟他溝通?也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我已經盡心盡力了,為什么孩子還在旁邊生悶氣。
其實,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共情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的焦慮。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要讓孩子明白,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勵。
在《媽媽是超人》中,小魚兒是個不愛哭的孩子。
明明每天晚上都要媽媽來抱抱,哭鬧不止,但是不管誰都不肯。
媽媽說要抱,自己在地上打滾哭,她就是不肯。
像這樣的孩子,在心理學上稱為“分離焦慮障礙”。
即:
當孩子和父母分開時,害怕和父母分離,心理上會非常抗拒。
“分離焦慮”也被稱為“分離焦慮”。
是指嬰幼兒于與某個人產生親密接觸后,又要與之分離的時期。
嬰幼兒在與主要撫養者分開時會出現哭鬧、不適應、發脾氣等情況,一般在6個月到6個月時會達到高峰。
但如果這段時間不被滿足,孩子們會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打媽媽,還有的孩子會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發泄不滿,比如打人或者是破壞自己東西等。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金·溫尼科特里普博士說過:“如果父母不能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有可能發展出攻擊性行為。”
簡單說來,就是孩子要用攻擊性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很好地處理孩子的攻擊性,并引導孩子學會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就會減少很多。
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好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呢?
1、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再處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父母也應該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這樣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在與人相處的時候,父母也能更好地處理親子關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當父母主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并且幫助孩子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時,孩子也能夠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這樣孩子在未來面對挫折時就不會畏懼別人的眼光,面對挫折時也能夠更好的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去聽別人的指責。
2、用別的方式表達情緒
父母在平時處理和孩子的關系時,可以用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可以用游戲的方式與孩子進行互動,通過游戲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緒展現出來,
可以用更加正面的情緒去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夠識別出自己的情緒,然后在恰當的時候給予自己一些具體的幫助,這樣孩子就會知道該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會一直陷于情緒的困擾之中。
3、學會用適當的方法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會認為孩子的負面情緒是非常幼稚的,這就好像是病毒的病毒一樣,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父母不能接受的是,孩子的負面情緒會導致父母的情緒失控,對孩子的身體產生不利影響,父母一定要學會去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多關注孩子的內心,孩子才會更加的樂觀,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所以我們要學會用適當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父母可以帶孩子出去走走,放松一下,這樣能夠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有效的發泄。
4、父母要學會給孩子多一些鼓勵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給孩子多一些肯定,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孩子心理上的壓力太大,也能讓孩子能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從而給孩子的成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