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市青少年心理咨詢師協會副會長孫宏艷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青少年越來越沉迷手機游戲,有些嚴重的孩子甚至不愿意上學。
不過,孩子對于手機和游戲的依賴,顯然比以前更嚴重了。
在采訪中,當記者說出這樣一段話,“玩游戲不等于沉迷,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自我情緒調節、人際關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而在綏化市,很多孩子對手機和游戲的依賴程度不亞于網癮,能夠合理控制的玩游戲的時間。”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種孩子普遍自控力較弱,要么缺乏家長的正確引導,要么受到手機游戲的過度投入。
數據一:去年,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首次公開征求意見
家長希望孩子做網絡游戲的時候,要限定時間,小學生一般不會超過30分鐘,中學生也不會超過30分鐘。
網絡保護,對孩子來說,本身是一件好事,需要家長引導。但家長遇到孩子沉迷網絡、沉迷游戲,不知道怎么引導,卻不知道怎樣做是孩子的一個自律,是家長的一個態度,也是一個態度。
“家長要保持冷靜理智,不能硬碰硬,更不能動怒,要采用合適的方法,跟孩子進行溝通,耐心的引導,不能用棍棒教育。”
李玫瑾說,在孩子沉迷游戲時,家長要采用“三睜大眼睛”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引導,如果能在孩子沉迷游戲的時候進行及時的阻止,效果肯定會更好。
網絡游戲并不是洪水猛獸,對于網絡游戲也有其弊端,那么如何讓孩子正確地使用網絡游戲,并且還能夠積極地進行合理地利用網絡,關鍵是家長一定要了解孩子,合理地引導孩子,才能讓孩子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是把孩子引向美好未來的最好方式。
1.家長需要理性客觀地面對游戲的沉迷。
家長要理性客觀地面對孩子的喜愛,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了解游戲對孩子們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能一味地采取強制的措施,有時候正確的方式才是關鍵。
2.家長要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家長需要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當孩子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時,孩子自然就不會沉迷游戲了。
3.家長要以身作則,多陪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沉迷游戲的孩子往往都很宅,很多時候一家人都宅在家里,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在玩手機,很少出去玩。
父母應該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比如打籃球、打羽毛球、騎車、跑步等等。孩子有感興趣的活動,自然就不會一直沉迷手機游戲了。
3.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總是一味指責批評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慢慢地會讓孩子對自我沒有信心,也不敢挑戰自我。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不行”“不可以”等否定詞換成“可以”“可以”。
比如,孩子玩手機已經影響到了他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我們就要想辦法來制止他。當然,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他因為玩手機導致他的學習成績下降,我們可以考慮到是否要沒收他的手機,畢竟這是他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不是我們直接斷網,然后跟孩子講道理,那孩子就會非常不耐煩,很可能會大喊大叫,或者干脆就摔東西,這樣的結果往往是你會很難真正去糾正他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孩子越來越嚴重的叛逆,越來越沉迷手機。
后來我跟孩子深入的聊了這個事情,我才知道原來孩子沉迷手機是因為父母在他的生活中長期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這種角色是缺失的,在這個過程中,他會喪失信心,然后就會借助手機,來獲得一種內心的歸屬感。于是,手機變成了孩子生活中的唯一的寄托。
我們和孩子討論手機問題的時候,不要局限在一個手機這一個話題,我們要深入到孩子的內心,跟他建立起友好的溝通,真正的了解孩子的需求。
作為家長,我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真正的從手機的世界里走出來呢?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做。
第一,跟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我會建議家長們,一定要跟孩子制定規則,一起制定一份《手機使用協議》,
約定好手機使用的內容和時間。
我們可以選擇帶孩子一起去博物館、去科技館,讓孩子從小、從手機、網絡的虛擬世界里走出來。
第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給孩子選擇一些替代品。
這里有個非常好用的方法,就是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益智類的玩具,一些百科類的書籍。
為什么?因為孩子通過玩具,就可以接觸到很多知識,不僅可以學到知識,還可以學到很多有用的方法,而且孩子在玩游戲的過程中,還能學到知識,讓他們有成就感和滿足感,而且孩子在玩游戲的時候,他們也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
第三,陪同孩子一起做游戲,是陪伴。
我們不建議家長陪孩子做游戲,而是我們一定要了解一下孩子玩游戲的過程,幫助孩子找到游戲背后的興趣,以便讓他們去克服游戲的障礙,如果我們一直禁止孩子玩游戲,那他們就會找不到其他的樂趣。
《陪孩子玩的100種游戲》中提到,“做游戲”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