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業一多就焦慮怎么辦,
暑期以來,有的父母說,都孩子很累,也很煩,甚至不敢給孩子留作業,只能給孩子布置學習任務。
我們的孩子到底應該怎么辦?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有關何教育心理學的報道中,我們看到過一個輔導作業崩潰的孩子,旁邊的家人紛紛附和。
孩子磨蹭、做作業慢,每天輔導作業的爸爸媽媽,感到非常頭痛。
而這個現象很普遍,我國也有不少家長都存在這方面的困擾,因為輔導作業的過程中,父母不知不覺就會崩潰。
有的父母因為孩子做作業,就抓耳撓腮,血壓飆升;
有的父母會三番五次地講自己的難處,但孩子一點都聽不進去,依然“不為所動”。
一位媽媽對我說,她在輔導作業時,總會忍不住吼幾句,但沒想到孩子一緊張就嚇得哭了。
后來,她的兒子嘗試了各種辦法,都被她“害”了。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兒子有氣無力地“望著她”,她才意識到,自己好像誤解了孩子。
可是她又想,“怪自己平時太忙,沒時間陪孩子,后悔生下他?!?/p>
那一刻她下定決心,一定要救他。
但當她回家后,她發現孩子的行為依然“沒有改變”。
她的痛苦并不是因為孩子變壞,而是因為孩子遇到了不可挽回的情感創傷。
生他的手,是“為他做主”的,如果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那他的人生終將會很失望。
這是朋友說的話,我在聽完她的描述后,內心也是如此。
抑郁癥好似孩子和父母都有,只是那些孩子經常不被理解。
有人說,只有父母是一直站在他背后,才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
還記得那個小小的童鞋嗎?在剛接觸那個款式的泡泡包裝后,他的內心都有深深地傷害。
她表示自己不是真的喜歡泡泡,只是不知道泡泡會長在什么地方。
后來她看到很多小朋友,都是有同樣的愛好的。
于是,她開始了解孩子,了解這個游戲,并想要跟孩子一起玩。
她經常會將泡泡當做鞋子,把瓶子當做游樂場所需的玩具。
因為她想要他心愛的芭比娃娃,所以她開始試著模仿她的樣子。
因此,在了解到“不準”的前提下,她嘗試著用這個動作將泡泡包裝成游戲場所需的東西,來吸引孩子。
這時候她才發現,孩子原來也是可以在好玩的同時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的。
對于孩子而言,正是在模仿的過程中,他們會學習到生活中所需要的方式,而這種方式就是游戲所給予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孩子對“假裝”游戲很感興趣,而且因為游戲非常有趣,所以他們樂此不疲,他們開始愛上了游戲。
所以,想要孩子不沉迷游戲,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玩的時候不沉迷,在玩的時候盡情享受,而不用擔心他們沉迷于游戲之中而耽誤學習。
孩子們是聰明的,只是會偶爾玩游戲。家長們也不用太擔心,要知道,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手和腦都會漸漸“退化”。但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孩子們的大腦就會發育到相應的程度,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再需要通過網絡游戲來滿足自己的大腦需求。
因此,家長們也需要一些網絡游戲來滿足他們的大腦,但這部分并不一定是有益的。
第三種情況,孩子們確實需要玩游戲,但需要被重視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確實需要游戲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但他們能在游戲中獲得的關注和成就感,這種幸福感,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能得到。
而孩子們往往游戲里能獲得的,既不是現實生活中缺少的,也不是那些復雜的知識點,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的。
他們需要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自己想要的認同、認同感和歸屬感,而游戲恰恰是那個能給到他們成就感的地方。
這才是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的主要原因。
一個男孩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成就感,他只能靠游戲中的認可獲得,在游戲中他很難找到自信,而在游戲中他很難得到這些認同,就只能靠游戲中的認同去證明自己。
同樣一個人,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他找不到這些認同,那么在網絡游戲中,他就會迷失。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在游戲中,他得到了滿足,他就會沉迷。
也許很多人無法理解,孩子在現實中,為什么要去游戲中體驗這些?
因為在游戲中,孩子能夠得到滿足,所以他有了一個身份地位,能夠去挑戰自己。
而在游戲中,他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得到滿足,這種成就感就是手機游戲給到孩子的。
在家庭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引導,要讓他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特別是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主動性,不要總是嚴苛的要求孩子去做什么事情,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是最喜歡享受個人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