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組織了廣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心志教育指導中心)。學校通過專題講座、團體輔導、團體輔導、心理輔導、行為訓練、沙盤游戲、心理測評等方式,與家長建立了“健康咨詢服務”的聯系。在場家長們齊心協力、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指導下,一步步匯聚各方力量,共同守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市心理調試中心推出“心·希望工程”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室,邀請多位高校心理學教授、心理治療師通過熱線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中心除了熱線電話,12355還會組織“聽聽我們的心聲”“如何面對失去的自我”等主題培訓,幫助家長和孩子一起度過難關。
市心理調試中心高級心理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首屆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庫專家庫專家庫專家庫專家組專家庫專家組專家組專家組專家組專家在“健康中國客戶端”微信公眾號進行了現場答疑解惑。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親愛的,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困惑?
來看看這位心理咨詢師的“秘訣竅門”吧~
03
其實,很多家長都知道“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但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很多家長往往采用了“訓斥、打罵、辱罵”等簡單粗暴的方式,希望孩子能馬上停止哭泣,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約束。
殊不知,這種方式,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激發孩子的負面情緒,擴大孩子與父母對抗的局面,惡化親子關系。
而事實上,訓斥打罵只是宣泄了家長的情緒,卻沒有解決孩子的問題,卻讓孩子的內心充滿了更多的恐懼感和無力感。
孩子不聽話,究竟該怎么辦?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根據“人際關系理論”,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分為四個方面:
安全感、可控感和價值感。
當人們處于安全的環境中時,便會產生一種親切且舒適的感覺,從而產生一種免于焦慮的安全感。
當人們處于放松狀態時,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這種感覺就像是身體的安全感、自我價值感和掌控感。
如果孩子內心處于緊張狀態,他們的人格就會形成一種緊張的條件反射,這種緊張的神經傳遞給大腦皮層,讓孩子內心充滿恐懼感,從而影響了孩子的行為。
父母如何減少孩子緊張的內心?
孩子產生緊張的心理,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父母的焦慮情緒。
父母不允許孩子有任何失敗,必須考第一,必須考第一,否則就對孩子打罵,親子關系緊張。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父母會對自己不滿意,總是把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
2. 父母的要求過高。
父母之間的關系不好,常常伴隨著一些負面情緒,比如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的情緒管理等。
如果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會有很多負面情緒,比如說焦慮、抑郁、恐懼等,父母因為這種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比如說:
1. 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2. 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因為孩子承載著父母過高的期望。
3. 父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強加到孩子身上。
父母對孩子沒有要求,孩子會出現各種問題,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不能只是因為期望過高而忽視了問題的解決。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特別是對孩子的期待不能夠高,不能夠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需要給孩子及時的鼓勵。
4. 父母在與孩子的交往中,對孩子過多地指責、批評,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5.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能長期地給予孩子關心和愛,孩子缺少關懷和愛,內心就會變得很空虛,長大以后會變得容易叛逆。
所以父母要減少對孩子的期望,孩子做出的每一件事情,都要適度地給予孩子鼓勵。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當孩子達不到要求時,就會感到失望,從而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
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什么事情都不讓孩子去做,讓孩子感覺自己在父母的心目中沒有地位,孩子會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自主獨立,變得唯唯諾諾諾。
培養孩子獨立,首先要讓他學會自己動手,自己動手,在操作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地學會思考,學會鍛煉動手能力。
教育孩子,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發現他們真實的想法。
2.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情緒是穩定的,這樣才能做父母所說的話,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的態度不能決定孩子的行為,不能因為孩子有一點瑕疵就去苛責孩子,比如孩子自己會做飯了,父母發現孩子不會做父母就讓孩子去學習,讓孩子多練習,但是孩子卻覺得自己的動手能力并不是很強。
這樣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會失去理智,所以有很多孩子特別容易發脾氣,這都是因為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情緒問題,讓孩子一直處于一種被否定的狀態。
3.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
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及時地對孩子的表現作出反應,讓孩子知道自己表現出來的反應是什么,這樣可以對孩子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