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不聽話打孩子,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家長的不忍心,是真的不忍心。
最近,美國學者艾琳·肯尼迪·摩爾( Roger Baumeister)在新書《管教懲戒》里進行了一項專門研究,稱“對懲戒兒童的權利的父母”。
他認為,孩子們會習慣于進行“危險”的行為,比如大聲喊叫、大驚小怪、踢人、損壞物品等。研究顯示,當父母面對暴力的時候,孩子會識別出暴力的性質,并學會了這些方式來保護自己。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他對“籠子”的恐懼和父母的“關愛”不同。這些“籠子”之所以被認為是“育兒”,是因為“虐待”是“一種情感教育”,而不是懲罰。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父母和善而堅定的態度,用堅定而平靜的方法來約束孩子的行為。這種教養方式是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自律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明確原則
嚴格的標準可以讓孩子有更好的行為規則,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這也是孩子自律的最基本的來源,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自律,那么父母就應該讓孩子明確自己的標準,讓孩子了解到父母的底線在哪里,父母的原則和底線是什么,如果父母違反了這些規則就不能更改。
● 關注細節
細節,對孩子少一點抱怨,也不要因為任何一件事,而否定了孩子全部。
例如,當孩子在學校與同學鬧了矛盾,很多父母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老師怎么批評你了?你為什么不給老師道歉?”這種說話方式只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認為你不理解他,不在意他。
相反,如果父母能夠抓住細節,進行細致的觀察,那么孩子就會明白他們的錯誤所在,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也會冷靜處理。
在我們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不要忘了問問孩子的意見。
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性格做出正確的引導。
03 “哭窮式”教育,只會讓孩子更嬌氣
“你看人家隔壁家的誰誰誰!”
“你才考100分,比你強多了。”
“我怎么就你這么笨呢!”
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都會經常聽到呢?
這些話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真的是非常的重要。
這些話,相信我們每個家長都不陌生。
為什么這么說呢?
有些家長的潛意識里是希望通過“哭窮”來獲取孩子的幫助,通過這種方式來激勵孩子的成長。
但是當孩子的行為變得越來越嚴重,孩子總是想通過哭窮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因為在他的認知里,哭窮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是一件很不值得為自己付出努力的事情,甚至,還要為自己去“討債”。
面對孩子的這種“哭窮”,很多父母習慣性地認為:
哭窮的孩子,越是不配擁有幸福。
比如,孩子犯了錯,家長會跟孩子說“你再這樣做,我就生氣了”。
還有一些父母會給孩子灌輸“我們買東西需要錢,要什么就要什么”
的觀念,孩子為了達到目的,就會做出跟父母一樣的行為,
他們用這種方法來獲得父母的注意力,這種方法就是“哭窮式教育”,
是父母不想讓孩子吃苦,不想讓孩子亂花錢。
這類父母會利用孩子這種虛榮心,總是想著自己的孩子如果能夠拼盡全力,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一定要讓父母感到驕傲,在親戚朋友面前抬不起頭,而對于孩子的成績,父母總是比孩子還要看重。
現在的孩子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面子”,而這種心理,大多是因為父母過高的期待造成的。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越希望自己的成績更好,就越會看到孩子成績的下降,甚至是下降,就會引發孩子的壓力。
1、焦慮情緒
這種情緒也是會傳染的。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焦慮,還要念叨的就是“考不上大學就去討飯”。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當他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又怎么能夠去面對挑戰呢?
2、父母的高期待
孩子會想:如果我考不好怎么辦?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高期待和高期待,是產生巨大壓力的主要原因。
同時,也會讓孩子很難接受自己有這樣的現實:無論自己怎么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期望,那么,他就會產生“自我懷疑”,產生“我不行”,有“我不是很笨”的消極情緒,更加不想學習。
因此,父母要學會正確看待孩子的考試成績,對孩子的考試成績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正視考試分數,反映出孩子的努力程度
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有些家長看到成績單上的分數,會認為是孩子學習態度不好,上課不認真聽講,或者題目做錯,對孩子進行打罵,或是失望透頂,導致孩子心理壓力過大,會選擇逃避。
實際上,我們不應該把分數看得太重,分數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孩子的一切,家長應該看到孩子平時學習努力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