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的詞語幾乎就是每位父母的噩夢,不論你是怎樣的教育手段,在孩子身上的“頑疾”也是他們的必經之路。
很多時候,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愿意聽父母的話,喜歡和大人唱反調。孩子的這些行為,其實在發出求救信號,其實他們就是“我長大了”
。孩子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能明白“我為什么要聽你的話”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那么,他們是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大人”的。
他們會開始變得“不聽話”
,不喜歡按照父母的安排行事,而是會出現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的情況。
但其實孩子的“不聽話”只是他們在自我意識覺醒
,是因為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張。
對于孩子的這些想法,家長其實也不必大驚小怪,我們可以允許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通過不斷的嘗試,孩子就能掌握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也是讓孩子成長為獨立、自信的個人成長。
當我們能夠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讓他們自己選擇的時候,他們也能夠獲得自我價值感。
《小歡喜》里有一幕,童文潔為了讓英子去上幼兒園,所以提前一天就讓英子起來寫作業。
但是童文潔并沒有這樣做,她拿出早上的早飯,先讓女兒吃了一張早餐,然后囑咐了英子的媽媽起床后先寫作業,再寫作業。
結果,她只聽見英子在房間里不斷的念叨:
“媽媽給你燒的都是最好吃的了,媽媽才最愛你了,我們要按照媽媽的方式來,不能讓你輸在起跑線上。”
你走進了房間,她看到英子也沒有完成作業,瞬間就急了。
在這樣的環境里,其實英子已經習慣了用行動來反抗父母了,她不敢反駁,就像她小時候不敢反抗一樣。
所以這個時候,她把不做作業,就是父母告訴她的,自然后果法的邏輯,你就應該照著做,這個邏輯后果法,可以讓孩子來明白,為什么?為什么?
后果法是一個人行為背后的目的,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目的是認知(學習),但是這個目標是認知決定行為,所以我們需要去學習什么?為什么要學?是為了考上好大學而學習,還是為了找個好工作而工作?
很多時候,在學校里,不好好學習,考試成績差,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長大了更加焦慮,更難適應社會。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所以呢,這個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想怎么辦,怎么辦呢?
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如果說孩子不認真學習,個都不想上學,那么這個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去關注孩子。
今天就說說一個能夠切實可行的途徑,能讓我們家長真正的去關注孩子的成長,去關注孩子的情緒。那么,我們就會在這個途徑里找到,幫助孩子面對以后遇到的情況,就不會慌亂了,自然就不會因為自己是家長而焦慮。
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個機會,通過以上這些渠道去獲得孩子的信任,而不是用情緒去解決問題,那么我們就不會因為焦慮而影響孩子的學習。我們把焦慮的這種情緒帶到孩子的學習中,我們不但沒有幫助孩子減輕焦慮的狀態,反而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件痛苦的事情。孩子覺得學習是件痛苦的事情,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就像是一種痛苦的經歷。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把焦慮的情緒帶到了孩子的身上。
孩子會產生恐懼,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這會給他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但是這種心理壓力只會讓他變得更加焦慮,他會想要逃避,更加不愿意去面對自己的學習。
作為家長的我們,當然不能強迫孩子去面對自己的學習壓力,可是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告訴孩子,他只是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然后我們幫助他一起去克服這些困難,只要他盡力了,我就愿意去幫助他,對他來說,克服困難,戰勝困難,永遠是最好的事情。
03
第四個是積極心理暗示。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可以做到積極地對待學習,這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動力,父母可以經常告訴孩子,你學習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你雖然沒有達到本身的目標,但是有很多的優點,你的成績是很好的,你的字也寫得很好看,老師也喜歡你。但是如果你現在的作業還沒有完成,你就告訴孩子你應該先寫完作業再寫,或者是你可以去檢查一下你的作業,但是你沒有完成的話就不能去玩。
也許孩子還會跟你撒謊說老師沒有留作業,但是這個時候,父母不要去指責他,而是要更加重視的要點,你要告訴孩子,你的作業還沒有完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2、 讓孩子更加的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
沒有一個人是天生的學霸,大部分的學霸都是在生活當中,不斷的積極的去學習,而且在生活當中,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