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緊張焦慮不去上學,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調整孩子的焦慮,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走出焦慮呢?
如果孩子焦慮的情緒已經影響到了孩子的學習,我們該怎么做呢?
心理咨詢師王海英博士給出以下建議: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一,父母和孩子相處中,父母要學會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因為很多孩子焦慮,有可能是對自己的某些行為不能接納,比如總是說自己肚子疼,而且總是說頭痛,肚子疼等等。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這種焦慮。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測孩子,比如說“你今天怎么這么焦慮啊,是不是肚子疼,或者說你最近三天沒上學了,都是不是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不去上學了等等。”
第二,就是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這種焦慮。
大部分孩子會焦慮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對自己不自信,如果一個人長期被父母否定的話,他就會把這種不自信放到眼里,因為他總是覺得自己不好,所以他總是在否定自己,所以他的行動是失敗的。那么他怎么去做,去完善自己呢?去做一些自己能做、能做的事情,讓自己自信起來。
比如說孩子之前考試成績差,我們要讓他意識到自己在考試的時候,正常發揮就可以了,只是一般是平均成績差,但是他很自信,因為平時在考試的時候,老師都是根據成績的高低來評價他的。因為他很自信,他能夠把這種自信放在心里面,不會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而否定自己。
我們要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認可,有了這種自信的孩子,他在他人生中的競爭力就會非常的強。而自信是我們孩子成功路上必備的品質,我們要讓孩子相信自己,自信的孩子他才會有繼續努力的勇氣和資本。
2、在孩子選擇做事情的時候,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去嘗試,例如:你可以試一試,不要去問為什么?但是要讓孩子自己決定,在他自己不愿意做的時候要鼓勵他去嘗試,我們要相信他一定能做到。這樣孩子就會在我們的信任中,更加自信,能夠承擔起責任。
3、我們應該做孩子的榜樣,而不是讓他們學會那些我們不喜歡的東西。
我們常常對孩子說,這不行那不行,這個不應該那樣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這個太危險了,這個是錯誤的,下次要小心。孩子就會聽得比較少,因為他知道,現在說這樣的話就意味著父母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所以他們不敢去做,他們就會變得懦弱,沒有勇氣,沒有自信。當他有自信的時候,他就會勇敢地說,不放棄,也不輕易去改。他會和自己做朋友,和父母做朋友,慢慢變得越來越好。
4、我們不應該用父母的權威去壓迫孩子,讓他們感到畏懼,害怕父母。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會使用一些粗魯類的話語,因為孩子都是倔脾氣,不想聽就說,不想聽就打,甚至還有的孩子,在父母打完以后,跑出家門去和朋友玩耍,一溜煙跑出去,這時候,父母就會說一句:“這么大了,還是忍忍一下吧。”
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存在就是最正確的,做不到,
他們會有一種被父母所拋棄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們覺得很壓抑,想要逃離父母。
曾經有個朋友做了20年的小調查,他們班里的同學有沒有能做到讓自己滿意的事情,其實是有的。可是朋友們卻不這么認為,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的孩子有很多地方做不到,為什么一定要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完美呢?
只有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他們才會喜歡自己,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
所以我們希望孩子變成什么樣子,就要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樣才是愛孩子,而不是去傷害孩子。
要做孩子堅強的后盾,在孩子有些迷茫時給予支持和指引。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應該心平氣和地接納,同時也要做孩子的“小幫手”,家長自己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引領孩子發現自己的情緒是如何變化的,并為孩子做好情緒疏導,讓孩子在負面情緒中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包容和力量。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要做孩子的“情緒教練”,而不是成為孩子的“情緒垃圾桶”。
一個家庭能容納住自己的情緒垃圾桶,就要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出來,釋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角色是關鍵。
叛逆期, 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也許叛逆是孩子對我們愛的表達,也許是父母對孩子的信任,也許叛逆是孩子漸漸獨立的自我保護,只有當我們成為孩子的“安全島”,才有力量“撐線”,孩子才有可能平穩地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