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6歲不聽話怎么辦?
我女兒16歲了,也是青春叛逆期,不愛學習,我該怎么辦?
我女兒是一個高中生,是我們城市里面的重點高中的尖子生,在小學時成績很好,一直到考重點高中,考了兩次本科,在后面的幾年里先后三次拿到了博士學位。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有一次,她讓我給她輔導作業,我對她說,你有這么大的壓力,你有什么好壓力的?她聽了我的話,笑了,馬上有了行動。我說,老師當時怎么沒有批評你,我說你要學會自我調整,而不是像之前那樣憤怒。
女兒的事讓我很苦惱,讓我有些不解。我問她,你為什么沒有把班上前十名同學的學習成績提上去?她說,他們不是學習的料,他們只是用刻苦學習,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我告訴她,如果不刻苦,就沒有機會去追求理想,去獲得理想,去追求理想。
她若有所思地問我,她的學習方法我完全不懂,我對她的學習也是不理解,不懂也沒辦法,我該怎么辦呢?
我說,你要思考一下,如果你不去讀題,不思考,不總結,不歸納總結,只是一味的做題,一味的刷題,結果就是題海戰術,最后孩子考得一團糟。
3、“真笨”、“做題慢”、“粗心大意”
這些都是很多孩子都會犯的錯誤,如果不及時糾正這些錯誤,那么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越來越差,考出好成績也就是無濟于事。
如果你要是告訴他,就認真聽別人說,就專心做好自己的事,這樣孩子就會得到一個“真聰明”的表揚,那他的學習態度就會特別積極,他就會主動、興奮,他就會獲得勤奮、認真、認真的回報。
4、成績并不是你的全部
“不要有上進心,你怎么會成績不好呢?”這也是很多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是他自己給自己貼上了一個負面的標簽。
孩子在低年級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小學三年級之前,你可以管孩子,但是到了三年級,你就管不了了。
他的潛意識就會形成這樣一個信念,學習是一件很苦的事,但是自己必須做,那就是上了初中、高中、大學,那只要不斷努力,就可以做到優秀。
也就是說,學習不是靠外在的獎勵或物質刺激來推動的,而是通過內在的主動性的控制來驅動。
這就像是一些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動力,是從小學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獲得的。
一個孩子的主動性,有一部分來源于內在的驅動力。
簡單講就是,他自己對學習有一個好的目標,有想要成為的人,不愿意再去做一些消耗自己精力的事,而不是不斷地去提升自己,從而提升自己的。
這是第一個很好的方向。
第二個地方,孩子有強烈的需求。
這里有非常強烈的需要,就是孩子的社會化需求。
社會化需求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了體現,成績的好得到了泛化。這個顯然就是他產生的社會化需求,
孩子擁有一個非常強烈的社會化的需要,就是通過學習去滿足自己的社會化需求。
而社會化需求最直接的來源就是學習的過程。
舉個例子,孩子學習英語,
第一次考試,他考了83,如果第二次考了83,那么他可能會選擇復讀,
而第二次如果不行,他可能選擇復讀。
而很多孩子第一年的高考,很多父母會覺得考得不理想,他們會認為這個是很重要的,是孩子的事情,那孩子沒有實現,是他自己的事情。
但實際上,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你要為孩子決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為孩子去決定哪個事情。
那么就像上面的朋友說的,孩子如果考上了清華,他會愿意去什么地方,去做什么事情。
去做什么事情,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不應該干涉,也不應該過度干預。
只有當孩子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父母才能幫他度過這個恐怖的夜晚。
父母在這個時候,就是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去努力學習,帶動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學習。
孩子不想讀書學習的原因
也許,這個“學習”是我們非常不喜歡的事情。
我們的孩子不應該是不完美的。
他們當然也有平凡的一面。
但他們應該是健談的,健康的,有創造性的,有適應環境的。
作為父母,你的任務就是鼓勵他們,和他們一起去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學習如何做出經驗豐富的決策者,而不是簡單地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要求他們。
用常識、觀點、期待、道德標準去養育孩子,可能這種教育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因為,他們的思維固化和系統的局限性,導致他們無法學會與自己和解,無法發展出適合自己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所以,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們,如果想讓孩子變成什么樣子,首先要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一個聰明的人,背后一定有勤奮努力的父母,而不是盲目追求成績第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