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小孩淘氣怎么管教他(3歲犟脾氣的孩子教育)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3歲的孩子不聽話,脾氣犟,不行,不要掛嘴上,家長拗不過!氣的火冒三丈。別和他們較勁,育兒也需要智慧,斗智斗勇,兩個妙招,招招管用!請耐心往下看……
經常聽到有家長抱怨,3歲的孩子就這么任性固執難以管教。事事都要依著他的意思來,稍不如意不按照他的意思來,就反抗哭鬧,閉著眼睛光哭沒淚,可就能哭一上午。
打也不行,罵也不行。鬧騰的你心煩意亂,有個地縫也鉆進去了。長大了可咋辦?更難管呀!這家長不好當呀,后悔當爹媽了。
網上有個媽媽說他家寶寶拉完臭臭,媽媽按馬桶給沖了,孩子大哭,他要自己沖。媽媽說,那你就再沖一次吧,可是孩子說我要沖我的臭臭!可問題是屎沒了,咋整!孩子就坐在馬桶上不起來,沒完沒了地哭、哭、哭……!
孩子年齡小,分不清對與錯,你和他講道理講不通聽不懂,真是難管教,把我這親媽氣得火冒三丈。真想狠狠地給他一頓胖揍!
有人說,這是3歲孩子的叛逆期到了,時時處處要和家長對著干,其實不然。
叛逆期是孩子12歲以后,這個時期的孩子道理都懂,也能區別事物的對與錯,叛逆期的孩子就是明明知道媽媽說的是對的,就是要和你對著干,你說天是藍的,可他偏說是黑的。你讓他吃飯,他寧愿餓著也不吃。這才是叛逆!
3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明事理,也就是說分辨不清對與錯,喜歡和媽媽對著干,這不叫叛逆期,是孩子們的探索求知期。3歲左右的孩子,對任何事情都會感到好奇和新鮮,都想知道個為什么?但是他們缺乏是非觀,很多事情不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孩子們出于好奇,所以想親自動手去做去嘗試,弄清楚個原由來。不想讓人去幫忙。電梯為什么一按鍵就會上會下,孩子好奇于是坐電梯時就想自己去按電梯按鈕,媽媽按了孩子就會哭鬧。
媽媽如果不征求孩子的意見,幫著去做了孩子就會大發脾氣。看到一個視頻,爺爺奶奶來了在外面敲門,孩子高興地跑著去開門,可是媽媽把門打開了,孩子嚎啕大哭,推著爺爺奶奶不讓進門,爺爺奶奶一臉懵。
媽媽說了原由后,爺爺說,孫子別哭了,爺爺出去辦點事,一會再來,你來給爺爺開門呀。孩子不哭了,爺爺再敲門時,孩子開了門,抱著爺爺奶奶說快進來,我好想你們。
還有一個案例,奶奶買回香蕉,孩子挑了一個放在桌子上說一會玩完了再吃。媽媽過來把孩子挑出來的那根香蕉,剝了皮遞給孩子,說寶寶快吃香蕉吧。
孩子一看香蕉皮包了,就開始哭了,我要自己剝皮不要媽媽剝皮。媽媽說那你自己再去剝一個吧,孩子哭著說,我要原來那個香蕉,我要我的香蕉,于是哭個不停……。
你們說孩子哭鬧是孩子的錯嗎?家長認為的孩子不聽話,固執一根筋認死理,其實是家長沒有給孩子做好解釋,正確地去引導,而是采取了強行拒絕了孩子的意愿,強行打破了孩子的探索求知欲望,和心底里的美好心愿造成的。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得到尊重!也有權利去做自己的事情,家長不要強行剝奪了!
那家長要如何引導是非觀還不健全的3歲左右的孩子,對事物認知的判斷?讓孩子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可以做呢?
育兒要有方,教育要有道。教育孩子也需要家長和孩子去斗智斗勇,用妙招去征服孩子,去說服孩子。讓孩子能做個聽話的乖寶寶。
妙招一;提前告知危險,幫孩子建立是非觀
世界本來就是奇妙的,3歲多的孩子對于五彩繽紛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更喜歡去探索,喜歡問媽媽為什么?
孩子們被媽媽保護得很好,不懂得危險無時不在,所以媽媽們要讓孩子懂得辨別是非,讓孩子們明白那些危險舉動不能去做。
前面提到的那個案例中的媽媽,不愿意讓孩子自己去開門,是有道理的。一是怕門夾了孩子的手,二是怕孩子養成有人敲門就去開的習慣,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的。所以一般情況下是不主張讓這么小的孩子去給人開門的。
提前告知;就是要讓孩子明白開門也是有危險的。還記得有位爺爺因為小孫子總愛玩兒開關門,媽媽說了幾次都不起作用。爺爺就和孫子做了個游戲,爺爺拿著一根黃瓜放在門縫兒上,爺爺把門開開又關上,在關門時黃瓜被門夾碎了。孫子看到后嚇得哭了,爺爺,門把黃瓜夾爛了,門這么厲害呀!我以后不敢玩門了。通過爺爺的游戲孩子知道了門可以把手夾破,孩子肯定不會再去玩門了。
提前告知;就是在做事情前把危險因素告訴孩子,告訴孩子這些行為不可以做。比如;出門時告訴孩子不能亂跑,要拉著媽媽的手,不然超市人多你會走丟的,走丟了就找不著媽媽了!這樣孩子就不會亂跑了。
要讓孩子明白媽媽說得對,懂得辨別是非的道理,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因為自己還小,長大以后才能去做,比家長強行制止起到的教育作用會更好。別看孩子還很小,他們是能聽懂話的。
妙招二;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嘗試
對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并不是好父母?,這樣會剝奪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和成長的樂趣。
對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總會擔心孩子做不好、磕碰或摔倒,他們代勞了孩子的所有事情,包括給孩子剝香蕉皮,剝雞蛋。
我們都知道3歲的孩子們喜歡摸摸這兒,動動那兒。有的孩子會把魚從魚缸里撈出來,放在地上看看魚在地上怎么游?這是孩子們在探索求知!
如果家長什么也不敢讓孩子們去做,這樣就是強行剝奪了孩子想自己嘗試去做事情的欲望。同時孩子成長的體驗和樂趣也被無情剝奪。面對未知的世界,孩子們會充滿好奇,他們更愿意享受自己親自去做,親自去體驗做事情的過程,享受成功的驕傲。并從動手中孩子可以學習到技能。
孩子想干的事,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媽媽可以教給孩子正確的做法,媽媽鼓勵孩子大膽地去做,別怕失敗,讓孩子動手去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
放手讓孩子去做;香蕉讓孩子自己去剝皮,玩具讓他們自己去收拾,怎么收拾都行。看到媽媽和面,孩子也想做,相信有很多家長就會直接拒絕了孩子的愿望,孩子就會哭鬧。
放手讓孩子去做;只要孩子想做,沒關系給孩子準備一個小盆放上面,教給孩子和面,告訴孩子和面和媽媽要求你做事一樣要遵守規矩。
和面的要求是,要做到三光手光,面光,盆光。水要一點點地倒,一點點的往水里揉面。孩子和面時肯定是里一半外一半,那那都是面,沒關系,媽媽不要發火,讓孩子去嘗試去做,媽媽要相信孩子,做事情一次不會,二次做不好,第三次肯定就做好了。別怕失敗,媽媽們在做好監管的同時,放手讓孩子們去做吧。
放手讓孩子去做;這樣既滿足了孩子們,自己想嘗試去做事情的欲望,還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這樣的育兒妙招,家長何樂而不為呀!
有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為什么會守規矩,在家里為什么會任性不聽話呢?
幼兒園小班的幼兒,都是3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在幼兒園吃完飯需要自己去收拾餐具,需要自己去擦桌子。午休時需要自己脫衣服,自己鋪被子,起床后自己去疊床鋪。雖然孩子們疊得不好,需要老師再去整理。可是老師是在培養孩子們動手能力和生活中的技能。孩子們做這些事情時都很開心和愿意去做。
幼兒園老師,讓孩子們去做自己的事情,是對孩子們的信任和尊重。幼兒園老師培養的是孩子們的自信和自立,以及做好事情后孩子們的自豪感!讓孩子們知道老師是相信孩子們的。這就夠了!
家長的愛是溺愛,包辦一切,不信任孩子。幼兒園老師的愛是有原則的愛,培養的是孩子們的是自立自強的動手能力!這就是區別,也是家長疑惑之處,孩子們為什么會有兩面性的表現?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不一樣!你覺得孩子們那個表現好一些。那個教育方法好呢?
這兩個妙招,幫助家長管教孩子的任性和固執。招招管用,一試就靈。不信可以去試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