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朋友一起逛街,到了吃飯的時候,剛吃沒多久孩子就說:“媽媽,我不想吃了。”媽媽問:“不行,必須要吃完。”孩子說:“我就不想吃了,哼!”說完就把碗一推,鬧起了脾氣。
媽媽可能是覺得我在旁邊不好沖孩子發火,耐下性子說:“寶貝乖,我知道你最棒了,這點飯很快就會吃完的,快點吃吧。”
誰知道孩子一點也不買賬:“我不餓!”
媽媽沉下臉說:“哪個孩子像你一樣總不愛吃飯的?你不吃飯怎么能長高呢?你看跟你同齡的孩子都比你高,不吃飯的都不是好孩子!”
孩子:“我就不想吃!我不餓!”
媽媽看孩子軟硬不吃,頓了頓說:“寶寶,你看別的小朋友都大口大口吃飯,你怎么能不吃呢?只有吃飯你才能長高,才有力量跳舞唱歌呀,才可以出去玩呀!再說了,這點的都是你愛吃的菜,只吃一點點,媽媽點的菜不是浪費了嗎?”
抗爭到最后的結果還是一樣,孩子死活就是不吃。
從朋友的身上,我們大概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似乎大多數媽媽都是這樣,遇到孩子不聽話、違背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反反復復就那么幾招,那么這些招數對孩子來說真的有用嗎?
01、家長教育孩子最常犯的四個錯誤步驟
在上面這個案例里,我們看到了中國家長常用的馴服孩子的四個步驟,那就是先要求、后表揚、然后批評、最后講道理。
在一開始孩子表示自己不想吃的時候,媽媽提出了要求“你必須要吃完,快吃吧”,后來第一招失敗,媽媽又用了第二招表揚:“寶貝最棒了,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吃完的”,第二招不管用,媽媽又用到第三招批評并下了結論:“不吃飯的孩子不是好孩子”,結果孩子軟硬不吃,媽媽只好又用了最后一招講道理:“不吃飯不能長高,而且浪費飯菜。”
可是結果下來孩子根本不吃這一套,該不吃還是不吃,最后家長給孩子下了定義:“我家這孩子就是不聽話,打也不行罵也不行講道理也不行夸獎也不行,我實在是沒辦法了。”
其實,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在這個教育過程中,自己一直處于把“教育”停留在口頭的階段,并沒有想著如何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只是一味地想軟硬兼施讓孩子把這頓飯吃了,沒有意識到其實孩子不聽話的背后隱藏的深意,沒有想過自己該如何幫助孩子去徹底解決“不聽話”這個難題。
02、化解錯誤四步驟的四個方法
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差異化的特點,即便是性格相似的孩子,同一件事相似的結果,其背后的深意也大有不同,所以我們要學會通過每一個表象分析出其背后的原因,從而找出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比如針對上面說的不吃飯的孩子,其實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化要求為幫助:
比如孩子不想吃飯,媽媽要求孩子必須吃完,此時的媽媽可以了解一下孩子的具體情況,是因為前面零食吃多了、還是因為早飯吃晚了、還是因為脾胃出了問題、抑或是因為食物不合胃口?分析出原因之后具體針對問題去實施,以后就可以避免類似的問題出現。
比如如果是因為前面零食吃多了,那么媽媽就要控制孩子零食的攝入量,或者盡量不要給孩子吃零食。如果是早飯吃太晚,孩子中午不餓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媽媽就要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讓孩子重新適應正常的作息規律;如果是因為二類好,那么就要調節脾胃;抑或是因為食物不合胃口,那么以后就盡量讓孩子自己點餐,并規定好自己點的食物自己要吃完。
化表揚為鼓勵:
媽媽表揚孩子“棒”,這個時候聽在孩子的耳朵里媽媽的這種表揚就是達成目的所用的手段,并不是真心表揚他。媽媽的表揚只關注了結果,沒有關注過程。
如果是孩子做得好的情況下,媽媽可以對孩子的這種努力表示贊賞,比如很多媽媽想引導孩子把飯吃完,都會跟孩子講農民伯伯種糧食有多么不易,讓孩子珍惜每一粒糧食,那么媽媽此時可以適時地表揚孩子有同情心,懂得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同時鼓勵孩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珍惜糧食。
在孩子遇到困難、存在不足的情況下,媽媽也應該及時鼓勵孩子,這種鼓勵不光能增加孩子的自信,更是一種信任和支持,讓孩子有勇氣面對困難。
化批評為評價:
我們都知道,很多批評是帶著明顯的情緒化的,甚至說著說著就上升到人身攻擊的地方。而評價則是帶有客觀性的描述,是對孩子所做的這件事進行評價,而不是對人。
比如孩子不愛吃飯,媽媽就會批評孩子:“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呢?”“一點都不知道珍惜糧食,這樣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吃飯怎么這么不讓人省心呢?”這種批評非但不能起到正向的促進作用,還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破壞親子關系。
聰明的媽媽會用評價來代替批評:“我觀察到你一邊吃飯還一邊想玩玩具,這是你吃飯時間長的原因,但是這樣的話你吃飯也沒吃好,玩也沒玩好,實際上又浪費了很多的時間。你不如把玩具暫時先拿開,專心致志把飯吃完,吃完之后就可以開開心心玩玩具了。”
這樣即有評論又有建議,孩子不會有逆反心理,也更加容易接受你的建議。
化講道理為可操作的步驟:
很多家長都會說一句話:道理講了一百遍,孩子什么都懂,就是不照做。
朋友家孩子八歲,有一次我聽朋友抱怨,說這么大孩子了自己房間不收拾,亂七八糟的。我問朋友:“你有沒有教給她怎么去收房間?”朋友錯愕:“收房間還用教嗎?那不是一點點就收好了嗎?”
家長想要孩子去做好某一件事,就得教給孩子如何做的方法,很多在家長看來非常簡單的事情,到了孩子眼里就成了無法逾越的山。就拿孩子收拾房間這件事來說吧,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一個大人,看到房間亂七八糟是不是也有一種無法下手的感覺?但是當我們知道這件事不得不干,就會想辦法從房間一角出發,逐漸攻克每一個臟亂的點。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實也是一樣的,更多時候孩子并不是不想去做,而是不知道該如何去做。我們可以主動教給孩子東西如何歸整、如何收納,怎么樣才能使房間快速打掃干凈,并且保持整潔。
教孩子怎么去做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自己動手有可能一個小時就處理完了,教孩子做你得反復指導他、演示給他看、講解給他聽,了解了這些,孩子就知道如何下手去做、利用什么方法去做。
第一次教有可能我們會浪費平時兩倍甚至三倍的時間,第二次孩子就能慢慢自己去處理,第三次就會變得很嫻熟,孩子從做家務這件事里學到了歸納的方法,也慢慢找到很多技巧,同時勞動成果又讓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孩子就會慢慢養成收拾房間、做家務的好習慣了。
03、家庭教育要遵循一個原則
我們要知道,教育孩子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規格和標準,我們在鼓勵孩子、教給孩子方法的同時,也要懂得遵循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認真原則”。
我們常常會跟孩子說:“做事情要認真”“做作業要認真”,然而到底是怎么樣的程度叫“認真”呢?
在《做個好媽媽是你一生最大的成就》這本書里,對“認真原則”這個概念是這樣闡述的:目標明確,過程清晰,結果達標。
就拿上面說的孩子做家務收拾房間的事情來說,目標明確:把房間收拾干凈。過程清晰:從房間一角開始,先易后難,讓孩子看到成果會更有動。結果達標:快速把屋子收拾干凈。
把這個概念運用到我們最頭疼的孩子寫作業這一塊,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如何把“認真原則”貫徹到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呢?
首先目標要明確:專注、認真、快速、高效地完成當天作業。
其次過程要清晰:怎么做才能做到專注、認真、快速、高效地完成當天作業呢?
1、 做作業前把雜事辦完,喝水、上廁所、削好鉛筆、需要用的文具都放在面前。
2、 所有的作業內容列在一張紙上,根據每一項作業內容統籌分配,給孩子制定作業完成時間時間,培養孩子的時間概念。
3、 做作業的過程要獨立,不要一會兒一問,有不會的題先做標記,等全部寫完統一再問。
4、 完成一項用筆在作業內容列表上劃掉一項,對目標達成有一定的預期,看著逐漸減少的作業,就像是看到不遠處的勝利線,心理上也會逐漸變得輕松,從而更有信心達成目標。
5、 最后檢查,完成之后看一下有沒有遺漏的,之前標注不會的再重新讀題,求助家長。
最后結果達標:孩子知道如何才能快速、認真、高效完成作業,從而很容易進入良好的寫作業狀態,家長也能少操很多心。
只要讓孩子懂得如何做到“認真原則”,“陪寫作業氣到心梗”這樣的事情肯定也就不會再發生了。
所以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而是不知道如何做好,家長一定要避免錯誤的教育方式,不能總是把教育停留在嘴上,而是切實地動腦筋找出問題在哪,想辦法教給孩子去做,才能真正培養出有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