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近日,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頻出臺相關細則,為進一步重視校園心理健康,構建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心育人文與科技發展,共同為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一、現象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報告》顯示:有124.88%的中小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在心理學上,經常出現的問題,“心情不好,不想跟人接觸,容易煩躁”、“沒食欲,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悲觀”等,其中,心理健康問題排第一位,“不開心,覺得活著沒意思”是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近四類學生占比達到70.32%,學生為33.75%,其次是高中生,“不開心,覺得活著沒意思”是最普遍的現象。
小華的情況并非是個例,所以家長不必過于擔心。
從去年10月份開始,世界衛生組織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在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定“游戲成癮”的認定范圍,修訂草案,明確將游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范疇。對此,不少家長也有所耳聞。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在發布會上公布的報告中指出,“游戲成癮”主要包括對游戲失去控制感,對游戲的重視度過重,以致于游戲成癮,對游戲失去控制。
也有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不愿意說話,與人交流時經常會緊張、焦慮,但在學校時卻表現得比較正常。他們不太想學習,不太想與人交往,總是獨處。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發現,游戲成癮的孩子背后,多是有問題的家庭
除了上面所說的這些孩子,還有一類的孩子,就屬于游戲成癮的孩子。
這些孩子,他們在家里沒有什么娛樂活動,他們都是在家里的網癮少年,這些孩子,他們的家長對于網絡是既恨又恨,認為是網絡害了自己的孩子。
這些家長試圖用極端的手段控制孩子,讓孩子走出網絡,可卻往往事與愿違。
因為他們自己也是長身體的父母,根本無法管教孩子,但又想把孩子拉回來。
無論他們怎么控制孩子,他們都無法控制自己的孩子。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家庭就很難管理了。
要解決孩子沉迷網絡,他們首先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關系”。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這也是為什么大家要把這句話掛在嘴上的原因。
父母怎么做,才是“有效”的管教。
1、父母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而且他們對父母言行的記憶會很大,如果父母經常性在家里頻繁使用暴力,動不動就對孩子進行打罵,那孩子也就更加沉迷網絡。
如果父母總是把家里的事情拿著“炫耀”的話在朋友圈里炫耀,孩子可能也就不會對父母那么信任,認為父母總是貶低自己,甚至傷了自己,認為父母是最不配得尊重自己的人。
在這種影響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不愿跟父母溝通,很多事情都不跟父母說了。
2、親子關系變得很差
很多父母喜歡在微信上給孩子發信息,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父母喜歡“低頭”。
很多父母有時候也會被孩子給誤導,覺得應該用手機做什么事情。但是父母的話卻很少能夠幫助孩子真正做出改變。
也會使得孩子對父母產生極大的敵意,孩子會覺得自己并沒有受到父母的歡迎,反而會使得父母更加的焦慮。
3、缺少安全感
有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不要總是讓孩子聽話,不要總是發脾氣”,這樣的話只會令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當然這也會讓父母的情緒更加失控。當孩子長期處于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之下,會讓孩子在內心產生深深的恐懼感,當他發現自己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會讓父母失望,他會越來越不聽話。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
,試著去接納孩子的壞情緒,孩子負面情緒的背后,一定有一個正確的需求,這個需求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滿足,對于孩子來說,小時候因為沒有得到滿足感,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達到讓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
3歲孩子發脾氣
那父母就要理解孩子
,不管孩子有沒有情緒,都要允許他發泄,不能過分的壓抑自己的情緒。要允許他發泄出來,父母要鼓勵孩子表達出來,他發泄出來后,身心就會很快就會好轉。
其實父母也要注意適當的鼓勵,父母鼓勵孩子發脾氣時,可以多給孩子做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慢慢的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地穩定下來。
4、父母鼓勵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給孩子鼓勵孩子,但是鼓勵的方式不對,會讓孩子內心產生逆反心理,也會讓孩子有一種父母不喜歡自己的感覺。父母要給孩子鼓勵孩子,孩子做錯事時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會被父母愛著。孩子做對的事情時,也會得到父母的夸獎。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自己可以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