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多孩子不聽話難管教,是很多家庭的一個痛點。孩子什么事情做得不好,家長就開始嘮嘮叨叨。孩子不聽話,很多家長都感到崩潰。有的家長就感覺自己的孩子還不聽話,有的家長就干脆妥協(xié)了。
明明的孩子都3歲了,怎么突然變得不聽話了呢?對于這些家長來說,的確是頭疼不已。今天,就跟大家說說孩子為什么不聽話,看看專家是怎么說的。
聽話=好孩子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看了專家的描述,很多家長都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乖巧懂事,是個好孩子,但往往在了解了家長的“聽話”的真相后,我們就會覺得“好孩子”的標準是不一樣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標準呢?在這里我們展開了解一下。
當孩子說“不”時,家長的態(tài)度很重要
孩子首先會從父母的反應中感受到自己的不被尊重,這對他來說是不信任和不被認可的,那么如果父母可以先冷靜下來,好好的與孩子進行溝通。
其實在孩子說“不”的第一步中,孩子就是在確認自己的判斷,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喜好,是正確的。父母應該做的是用“尊重的態(tài)度”,允許孩子選擇他們自己的方式。
當然父母也要做到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
這個過程中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也很重要,當孩子覺得自己得到的尊重,那么他們就會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父母合作。
以上是在這里需要重點提及的一點,家長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的信任,
而且我們也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反抗,
他的目的也是為了反抗父母,而反抗他本身并不一定就是對的。所以父母也不能因為孩子的反抗而選擇了退讓。
如何引導孩子的“反抗”?
1.正確看待孩子的“反抗”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提到,“要想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家長必須從實際情況和孩子的內(nèi)心出發(fā),孩子不是為自己而活,他們想獨立,就要學會獨立。”
培養(yǎng)孩子獨立,父母必須給孩子設定一個規(guī)則,
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要通過平和的溝通來幫孩子建立邊界感,建立起獨立的邊界感。
2.正確看待孩子的“反抗”
在第一個叛逆期的孩子,他們會通過哭鬧,發(fā)脾氣,扔東西等行為表達自己的不滿。
如果父母無視孩子的這種行為,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打,甚至在孩子反抗的時候還想用語言來壓制孩子,那你就是不對的,孩子要么會采取以哭鬧的方式來反抗,要么就是頂撞父母,不聽話。
對此,父母需要糾正孩子的這種錯誤行為。
首先,父母要問清楚孩子為什么這樣做
,他到底為什么要這樣做,他是從哪里跌倒,他說“媽媽,我摔倒了”。
然后在一旁抱著孩子說:“媽媽抱歉,下次你就不痛了”。
你可以告訴孩子:“你摔倒了,很痛,但是現(xiàn)在是躺著的時間,下次再玩,可以再玩5分鐘,10分鐘”。
孩子聽了以后,會很自然地停止哭鬧,并且很平靜地接受你的說法,那么你應該和他說:“我知道你很難過,那我們再玩五分鐘,好不好”。
孩子會玩的很開心,并且知道“現(xiàn)在不哭鬧,下次還要繼續(xù)玩”,就會學會了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很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的溝通才是愉快的。
3、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給孩子正面的回應
育兒書籍《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中說:“孩子只有感覺被需要、被尊重,才會更愿意配合。”
當孩子提出請求幫助時,父母可以明確地告訴他,自己希望他怎么做。
比如在孩子玩玩具時,因為玩具已經(jīng)玩了一半,這時候孩子很煩躁,不想玩了。
媽媽:你的這個要求是不是有點苛刻?那我們可以這么做嗎?
孩子:我可以提出來交換。
媽媽:我們一起想想看,能不能把玩具這個玩完,你也想玩一下,好嗎?
孩子:我想玩一會兒,不能耽誤。
媽媽:那如果你可以先不去玩一會兒,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完。如果你還想再玩一會兒,那媽媽也可以滿足你。
孩子的需求被重視,他的需求被重視,自然會很樂意去做。
3.在選擇中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只有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孩子才會有動力,去嘗試更多地認識自己。
有時候孩子不愿意去做,并不是因為孩子想跟你對著干,而是孩子感覺到了壓力。
在他的認知里,會覺得做什么都是錯的。而這種感受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自動忽視他,
因為他不想再去嘗試。
父母應該在這個時候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自己去認識到錯誤,然后以后就會改正。而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耐心陪伴也能給到孩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