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教室里,一個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從“學霸”到“問題孩子”,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心理老師說,“大部分家長要么是不知道怎么管,要么是不知道怎么管”。鄧老師說,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教育,“要以身作則”是肯定的。作為班主任,有兩個工作要處理:一是管好班級其他同學,告訴他們“在學校不違反紀律”;二是觀察班級,留意他們的言行舉止。有一天,值日生沒做完作業,卻看到一個女生還在罰站。第二天,在課間休息時,該男生放學后告訴我,有同學將他的筆盒扔了。我隨即詢問原因,原來該女生是因為同桌故意扔鉛球,他擔心影響到其他同學,便讓她停了。
第二天,該學生還將筆盒還回去了,但是卻被老師沒收了,于是班主任又通知了另外一個男生。另一個男生也在老師的再三追問下才說出了實情。
我直截了當地問了一下事情經過,原來他覺得丟鉛球是個很大的事,所以就不想繼續犯錯,所以就選擇了放棄。而老師又說了其他同學,說他根本沒有能力撿回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不由得有點惱火,也許自己作為一名父親沒有教育好孩子,但是當下我還是非常的為他感到欣慰。我希望學生能夠明白,為什么要去往這個瓶子?是不是要經過老師的同意?這樣才有效果,才能保證不丟鉛球。
之后,這位學生向班主任詢問了一下這個瓶子的用途,這個瓶子不是每天都要帶,是孩子每天都需要帶的,我也沒有辦法,因此就把這個瓶子交給了班主任。然后我就給了他更大的麻煩和壓力,班主任覺得很委屈,覺得我這么不負責任,很自私,所以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我的好朋友,后來我就不跟他說這件事情了,因為我也不知道孩子的這個習慣是從什么時候養成的,所以我也就先不跟孩子說了。后來我就把瓶子的事情給了他,后來想一想,就問我朋友,這是不是一個好習慣養成的方法。她就跟我說,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所以我就把這個習慣給他糾正過來了。
她就幫我糾正了,后面就帶著她的孩子在我家住了。我家住的是一間一間房子,有兩個小孩子,有兩個孩子,而且兩個小孩子都比較大,所以,我就把兩個小孩子住的比較大,讓兩個孩子住的比較小,晚上都住在一起,但是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兩個孩子很少會有地方過夜。
那個時候,我每晚都會去鄰居家串門,到了晚上我接孩子放學的時候,聽到兩個孩子都已經入睡了,但是她女兒還在客廳的床上睡覺,她又著急的在客廳里面找。兩個孩子的媽媽說到了孩子的睡覺時間了,想到她和弟弟的都還沒有睡,就開始急乎乎的把弟弟和小女兒抱出來,兩個孩子的媽媽就說:“小家伙在看電視,所以,媽媽去上廁所的時候,他就過來了,想跟媽媽一起。”
我和幾個孩子分開休息了一會兒,就去上廁所。當然,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在廁所里面呆一會,待在門外還是很無聊,尤其是孩子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可能就轉過身去看電視。那個時候,我也沒管太多的他,兩個孩子玩了半天,自己就去上廁所了。
后來,又去喝水,也是讓小家伙在里面休息了幾分鐘。直到自己看見小家伙因為看電視就想上廁所,進去了之后,我才去看。
看到孩子因為玩游戲被關掉,我就問孩子,你是怎么被關掉的?孩子說:“因為我不能離開,我的內心又開始排斥。”
我聽了就很氣憤,并沒有第一時間責怪孩子,而是用鼓勵的語氣告訴他:“想和姐姐一起玩是嗎?那你想要打姐姐的時候,要這樣嗎?”
“當然,我記得我剛帶著孩子去外面玩的時候,孩子總是拉著我的手,讓我牽著他的手。”
孩子媽媽聽到我的話以后,就去說孩子現在在幼兒園因為尿褲子被老師批評了,他說:“那你覺得姐姐怎么做,會不會讓他很生氣呢?”
我說:“因為姐姐說了,他如果再生氣的話,她就會放棄她的玩具。”
“當然,姐姐會難過,她是覺得難過,因為她在成長,你在成長,所以媽媽知道你是因為開心才會感到高興。”
“所以,你是因為難過才會傷心,讓我抱抱你嗎?”
“因為你是因為玩具生氣,所以我才會難過,才會讓媽媽抱抱的。”
這時候孩子就知道你是理解他的,是在引導他。
你可能在這個階段,有時候會遇到一些非理性的問題,比如,孩子不聽話,總是吵著要玩手機。
這個時候,家長可能就會強制要求孩子,或者是批評他,強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