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的小孩子被爸爸綁起來了
先生問我一個問題:
他問我: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那兩個孩子在你們家住,你們在家是怎么管教他們的呢?
這個答案,讓我出乎意料。
這是個很奇怪的問題。
和一個只會聽從指令的機器人相比,他們在聽話時可能會更難管理,更不用說調皮搗蛋了。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因為機器人的大腦更擅長處理信息和“解釋”。
只要有一點點不聽話的機會,他們就會習慣性說“不”。
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身體向我們輸出信號,比如被拒絕、不高興、沒有原因等。
在形象的描述中,我們是在否定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評判孩子本身。
這件事的邏輯后果卻是,當孩子在說“不”時,父母直接切斷了孩子的語言輸出,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于是陷入了思維的“死循環”。
而我們看不到的部分,恰恰是孩子“自驅力”破滅的真正原因。
3、改變慣性思維,更易誘發孩子“反控制”
很多家長說,我們已經跟孩子講了很多遍,不要“一心二用”。
可孩子就是不聽,甚至還跟我們對著干。
很多時候,我們在吼孩子、打孩子后,會后悔、會自責,但下次還是忍不住。
那是因為,我們不自覺地用吼罵的方式,就像把孩子當成了“小白鼠”一樣,不斷地對孩子宣泄情緒,破壞親子關系。
而吼罵孩子,卻是一次次傳遞給孩子的另一種暴力。
有一次,因為兒子不好好寫作業,武亦姝的爸爸生氣之下,對著女兒猛然狠狠地抽了幾拳。
結果,本來是親子關系就緊張的女兒,一下子就蔫了,更加不好好寫作業了。
想起以前看到過的一個提問:
為什么同樣的一句話,每次聽起來就讓人感受到怒火中燒,甚至會出現打罵的沖動?
答案中也是否定:因為你很難控制住自己。
情緒化的父母,很容易將情緒化,成為孩子一生的噩夢。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方一凡因為成績不好,經常被老師、家長“請家長”。
班主任說出這樣的話:
“你女兒的成績不好,和你的智商沒關系!”
然后媽媽崩潰,連忙跟老師道歉:
“老師,我給孩子重新排好了班級。”
方一凡想都沒想就哭了,可見她是把對方的“良苦用心”給忽略了。
這樣的媽媽,不是第一,而是第二,她根本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在自己面前解決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連自己的孩子都幫不了,又怎么去幫扶呢?
這樣的孩子,老師怎能不為他們感到遺憾呢?
而現實中,這位媽媽卻只會說:“我讓她干啥她就干啥,她不去上學,你去上學她就去死活不去!”
結果孩子沒幾天又迷上了手機,這下把媽媽給急壞了。
所以,家長們真的應該好好思考一下,為什么孩子會迷上玩手機?
其實,有研究表明:
孩子沉迷手機,主要是因為無聊,手機可以給孩子帶來滿足感,有利于緩解他們的壓力。
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專注力很低,所以家長的引導對于他們來說至關重要。
想要讓孩子不再沉迷手機,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比手機更好玩的東西。
找到比手機更好玩的東西
如果孩子已經上癮了,家長就要盡可能遠離手機,比如陪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看,或者陪孩子做做游戲,讓孩子明白手機在生活中是很有趣的。
我們可以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帶孩子出去看看風景,接觸大自然,感受世界的美妙。
孩子對手機上癮其實是有一定的好處的,只不過被手機上的一些東西吸引走了注意力罷了。
1.多陪伴孩子
孩子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陪伴,所以如果孩子沉迷于手機,其實也是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的,可以陪孩子一起看書,在書中去尋找樂趣,讓孩子明白手機在生活中的美好生活,自己也要努力去發現。
2.不要太早讓孩子接觸手機
手機并不是洪水猛獸,家長們也要控制好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每天多陪伴孩子,一起出去走走看看看風景,孩子也不會覺得無聊。
3.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
適當的接觸電子產品,對孩子也是一種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夠緩解孩子的眼睛的疲勞,讓孩子能夠有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
畢竟現在孩子的教育都是需要家長的引導,有的時候并不是說你去阻止孩子玩手機,而是你去跟孩子進行溝通,和孩子一起去玩電子產品。
如果你能夠陪伴孩子一起去戶外運動,并且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玩手機的時間,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遵守這樣的約定,那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也會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