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社會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幫助青少年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已成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昨日,國家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關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明確了預防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重點環節。
其次,對于心理健康問題,我們要“從娃娃抓起”。要關注社會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事業,加強抑郁癥防治,有效預防青少年自殺,避免極端事件發生,堅決杜絕“飯當炮,捶胸頓足”現象的發生。
再次,讓抑郁癥成為青少年學業壓力的“一根稻草”。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學業壓力,是青少年產生情緒障礙的直接原因之一。
曾有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學生中,有30%在學習中出現壓力過重問題,而中國學生的實際情況也不容樂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接近10%的青少年抑郁癥發病率為27.5%,而我國,抑郁癥的就診率只有17.5%,在我國,抑郁癥患者的就診率不足10%。
而我國的中小學生,抑郁癥的就診率卻逐年上升。2018年的中國教育調查顯示,中國學生群體超過35%的抑郁癥患者。
我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于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這讓我們每一位家長都感到擔憂,我們的孩子在面臨人生大事或者生存危機的時候,我們怎么辦?
近年來,我們國家的《應對抑郁癥》、《應對抑郁癥》等抑郁癥知識宣傳,那么多人得了抑郁癥,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抑郁癥的癥狀有哪些?
·
自殘自傷
有自殺的想法
·
自殺行為
·
自殺行為
·
持續兩周以上,出現自殺意念、自殺想法或行為
·
如考試成績下降、厭學、離家出走、或與父母發生沖突、離家出走、自殺自傷、或者割腕自殘等癥狀
·
若是發現孩子出現了自殘自傷行為,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驚訝”、羞恥,而是:
如何和孩子談論“抑郁癥”
1、父母不要問:“你怎么了,怎么了?”
最好不要問:“你怎么了?”
最好不要問:“你怎么了?怎么了?”
最好別問:“你怎么了?”
父母最好的問題是:“你為什么不跟我們說?”
第二問就是:“你為什么不跟我說?”
這時家長要主動表達關心:“你上學有什么收獲嗎?你還記住了什么?”
第三問就是:“這時候你感覺如何?你打算做點什么?”
這樣問就會有孩子自己的主意,會思考事情,也能更好理解父母的感受,更容易看到效果。
第四問的同時還要幫孩子解決問題:“你打算怎么做?什么時候做?你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第五問的時候還要引導孩子思考其他的解決辦法:“我會把這個辦法告訴你爸爸媽媽,你想一想,有什么辦法能讓你跟爸爸媽媽說一說嗎?”
第六問:“你有什么辦法嗎?你有什么辦法能讓爸爸媽媽幫你去解決這個問題?”
第七問的時候需要反問孩子,如果不聽你的安排,你會怎么樣?
“當然會有解決辦法,那我現在怎么做呢?”
第八問是“你是否愿意嘗試一下你的主意?”
“我們也不希望你不想讓你的事情發生。”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問孩子:“如果你能說服自己,其實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傾聽者,但是你不能說服別人,這不是你的錯。”
第八問孩子:“你覺得你需要父母給你什么幫助嗎?”
“有沒有想到讓你爸媽幫我分擔?”
“如果他們有時間的話,我會讓他們幫我做一些家務,我很感激他們!”
“假如一個人沒有機會,他們要怎么幫助我?”
很多時候,孩子們只是會因為父母這樣的提問而不愿意面對自己,進而不再喜歡自己。
圖片來源于網絡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家長該怎么辦?
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最大的原因是他們的自尊感與羞恥感極強。
有的父母覺得:“我是你的兒子,我會怎么教?”
一旦孩子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便劈頭蓋臉地指責批評,甚至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簽。
這樣做是最為錯誤的,我們要知道,孩子在受到批評的時候,內心是痛苦的,也是煎熬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感受。
這些話,恰恰是孩子們最反感的。
這樣的父母,雖然我們很累,但是我們并不因為他們做得不好,而感到自卑,所以我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貶損孩子,去打罵孩子。
我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都想去指責父母,會不斷地被自己的父母打擊,對父母產生恐懼,從而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
這種人際關系的建立,也需要通過不斷地交流來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