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早餐不聽話了,磨磨蹭蹭,打翻了水杯也不吃。
今天帶兒子出門,在車上,超市里,聽到了一個小男孩大聲喊媽“媽媽,快慢快……”
在旁邊玩耍的其他媽媽看到這一幕,有些懷疑是孩子吃早餐不聽話。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見狀,媽媽忍不住上前打了孩子。
結果,不一會,孩子們打了起來。
看到這一幕,再看到這樣的畫面,媽媽不禁后悔:
帶孩子出門之前,一定要先告訴他,該怎么做,比如拿東西了。
這樣做,比吼一千句,都管用。
為什么呢?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剛剛開始
認知世界,而這個時候,他是分不清楚、不覺的。
所以很多時候,他看到什么,就會出現什么,媽媽告訴他什么,他就會去做什么。
他可能就直接用手去摸一摸,去摸一摸,去摸一摸。
這個時候,媽媽的反應是什么呢?
很好奇,又很驚訝。
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沒有能力去判斷事情的對錯,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解讀。
這個時候,媽媽的反應,就很重要了。
媽媽的反應,就很可能是:
很憤怒,是啊,但是,媽媽很愛你。
媽媽很欣賞:
這件事很好玩,你很想做這件事,但是,媽媽很擔心,因為你這個時候,不能去做其他的事了,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是很危險的事情。
從而,這個孩子會害怕,他會一直否認自己的感受,覺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覺得自己有責任,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教孩子去分析他的感受,說:
“剛剛媽媽很難過,因為你說的話,讓我感到很難過。”
你說的話,其實就像是一場災難,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多么大的錯誤。
讓孩子學會傾聽,并且表達自己的情緒,往往能夠獲得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這種收獲,往往來自于你與孩子的互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候,要蹲下來,摸摸孩子的頭,拍拍他的背,給他一個堅定的擁抱,把孩子從黑暗中拉出來,讓他感覺到自己被愛著,讓他有力量感,這樣他才能逐漸走出抑郁的陰影,才能更好的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01
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一種能夠被人理解的感覺。
我們既要能夠感受到被人理解,他人的情緒也能夠理解和接納自己。
又是懂得共情的人,你才能夠真正的理解他。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共情的內涵就是:被理解被看見。
孩子的每一次情緒的表達,其實都是在告訴你:“我的情緒我理解你,你的情緒我懂你。”
也就是在理解他的同時,讓他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被看見,這是幫助他恢復情緒的第一步。
那么,怎么做呢?
首先,共情,就是能夠理解、接納他人的情緒。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不要急于下結論,而是要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但孩子就是孩子,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情緒,并不是故意要引起父母的關注。
有的父母可能會問,為什么孩子會有負面情緒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于:孩子的情緒沒有對錯之分。
很多時候,孩子就是想要表達他的情緒,所以才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
家長對此也是理解,但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把這種情緒接當作洪水猛獸,不去控制孩子的情緒,而是采取了錯誤的處理方式,那么,孩子的情緒就會變得更加糟糕。
所以,父母必須要清楚,所有的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的所有情緒都是可以被接納的。
接下來,我們就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看到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其實是與孩子溝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但是,也有很多父母會抱怨:
明明是懂事的孩子,為什么總是跟我們對著干呢?
那是因為,我們不懂孩子的需求,給孩子提供的是一種“錯誤”的“應該信息”。
當孩子向我們提出請求的時候,我們通常是根據自己的感受來提出建議。比如:
“周末我們就出門逛街,買衣服。”
“不要跟爸爸媽媽去游樂園,要是你們在家的話,就可以自己看電視,但是爸爸媽媽不能看電視,好不好?”
……
孩子是沒有選擇權的,就像是在游樂場里面,孩子在玩不高興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會對爸爸媽媽進行“命令”,比如說:“你應該把玩具放在這里。”
當然,孩子也可能會選擇爸爸媽媽先穿衣服、褲子,然后再玩游戲,接下來他可能就會“按照計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