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青少年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中心特聘督導師、吉林省心理學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張鈺娟接受《中國教育報》采訪時說,“現在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本來就差,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在張鈺娟看來,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
張鈺娟所在的學校,在去年10月10日,就曾有一名12歲的男孩從教學樓窗戶墜下。事發前,該男孩在教學樓5樓教學樓的走廊被母親拉上來,母子發生爭執,隨后孩子被送進搶救室。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來,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老師批評他,并通知了張巖的家長。
回到家,面對母親的指責,孩子毫不猶豫地拿出書包,推開了母親的懷抱,一聲不吭地走了。
“媽媽,我走了,你不用擔心。”
孩子走出房間后,張媽媽更加奇怪了,一把年紀還小的孩子給媽媽打電話。
“去哪個學校?”
“要不要在家里?”
“你知道我在哪兒嗎?”
“你知道你在家里嗎?”
“不知道啊。”
孩子說不出話來,張媽媽更加奇怪了。
“那你怎么了,是哪里來的?”
“我不知道,我要到外面去!”
“不知道,你要去哪里?”
“你是不是告訴我要出去?”
“你是不是告訴我要出去?”
“不知道!”
“是嗎?怎么會呢?”
“我們班你最好的好的朋友都在這里了,她為什么不去呢?”
“我不知道。”
“那你覺得她為什么不去呢?”
“就是不知道。”
“你希望她是什么樣子,你覺得她好不好?”
“不知道。”
“你覺得她是什么樣子,她就會變成什么樣子嗎?”
“你希望她將來成為什么樣子,她就會成為什么樣子嗎?”
父母給了孩子太多的壓力,而且有時候孩子會覺得自己很累,所有的事情都有父母安排,自己也無法獨立,他也會感到很無助,甚至會對自己產生懷疑。
當然,這個階段的孩子,她也會反抗,有的孩子還可能會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當孩子進入到了青春期,請家長務必要做好孩子青春期的引導,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段叛逆期。
1、不要太早放棄,積極面對
很多時候,家長也會遇到孩子青春期問題,或者和孩子一樣的問題,孩子想放棄,我們就會放棄,但其實父母可以試著去積極面對。
因為積極面對,也是一種應對辦法。
2、鼓勵孩子,給孩子以自信心
有的孩子初中時學習很好,但是到了高中以后,學習成績卻不斷下滑。
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都要理解孩子的不容易,讓孩子明白自己努力的意義。
孩子成績好,父母可以給予一些物質獎勵,但是不要在孩子本身的學習成績上附加太多的要求。
物質獎勵可以說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努力學習的意義其實是很大的。
2、做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父母的責任很大,但是父母不應該像管理者一樣管理著孩子的學習生活,而是應該給孩子一些適當的引導,讓孩子更好的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3、告訴孩子學習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學習的目的
其實學習并不是父母和孩子逼著做的,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
而不是辛苦的。如果孩子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就算給孩子灌輸知識,但是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內好好學習是沒有用的。
其實,父母的引導就像是引導孩子在其中插一束陽光,孩子越學越自信,越學越有動力,
所以,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苦差事,學習是父母必須要做的,這也是為什么父母喜歡把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歸咎于孩子不努力,不愛學習,或者故意“調皮搗蛋”而造成的,之所以要這樣說,是因為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方法有問題,比起學習成績,更多的是父母的教育方法的問題,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所以面對孩子的一些想法,父母就喜歡用打罵和高壓的方式來逼迫孩子就范。
但是,父母卻不知道這樣做對孩子是有害的,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是培養孩子的“語言學習力”的重要因素。一個有語言能力的孩子,將來能否取得高收入和高社會地位,其智商只有在舌頭上,無法依靠舌頭,只要注意保護好口腔,用嘴唇,有口腔的作用就行。
1.糾正孩子壞習慣的首要原則是尊重孩子的學習意愿
孩子到了兩歲以后,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萌芽,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豐富,經常會對父母的安排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
此時,父母一定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要逼迫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去做的事,更不要因為他們不愿意做而強制性要求孩子去做。
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如果孩子表現好,就及時給予表揚,讓他明白自己是被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