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記錄
(11月1日攝)
各位家長,針對以下幾點問題,您是否有什么好的建議?您的關心、幫助、理解和支持將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紐帶。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 與孩子共同參與,培養健康的心理
青少年出現抑郁情緒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心理滋養。
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缺乏愛的環境中,他們往往會變得缺乏安全感,感到孤獨,內心沒有安全感。
在一些封閉的房間中,這種感覺就會加強,在內心深處形成一種負性強化,使得他們出現一些極端的自我評價,感到自我不自信,缺乏安全感。
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心理滋養,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品質。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六個技巧”
1、避免跟孩子硬碰硬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往往容易跟孩子硬碰硬,這也就是所謂的“硬碰硬”。
想讓孩子乖乖聽話,家長就要學會正確的方式方法,通過語言的力量,用不同的態度去對待孩子所做出的行為。
只有了解孩子,對癥下藥,才會讓你的教育更加有效。
首先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而不是粗暴的“說教”。
孩子跟你頂嘴,有時候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他不知道你在說什么,也許他只是在試探你的反應。如果你說的內容是:
“你最近很煩躁,讓我來談談。”
那么你的回應很有可能是敷衍了事,孩子不愿同你交談,那你說的內容他根本不感興趣,或者孩子根本不想聽你講話。
這時候就很可能是因為你說了他很煩躁,根本就沒在聽,或者即使你說的內容是正確的,孩子也可能根本就沒聽進去。所以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用詞。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口頭禪,比如“你能不能不要這么煩啊?”“你能不能不要這樣啊?””等等。
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在說的過程中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可能對孩子的陪伴不充足。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但是父母卻并沒有意識到陪伴的重要性,也沒有重視到陪伴的意義,這樣的陪伴往往會讓孩子感到孤單,或者是對孩子的陪伴不感興趣。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內心其實會感到空虛。
3、孩子沒有自己的目標,也沒有自己的目標
許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習,父母又沒有明確地引導孩子學習的目標,導致孩子的目標就變成了父母的目標。
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情況不受自己的影響,而不停地為孩子制定目標,這只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比較被動,很難有學習的動力。
學習沒有目標,孩子就沒有學習的動力,怎么辦呢?
其實,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學習的天分,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學習的天才,但是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讓孩子擁有學習的熱情。
1、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不愛學習的人,那孩子也很難有學習的動力。
對于孩子來說,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愛學習的人,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之中去模仿父母的行為。
當孩子看到父母愛學習,那么孩子也會愛學習;
當孩子看到父母天天打麻將,那么孩子也會耳濡目染,不打麻將,不會沉迷于手機。
2、關注孩子的興趣,盡可能與孩子共同培養某項運動愛好
孩子形成興趣愛好后,就會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比如,孩子喜歡音樂,那么可以聽一聽孩子音樂的音樂,讓孩子學唱,跳舞,畫畫等等。
當孩子發現父母喜歡安靜的環境,那么也會逐漸地喜歡上這些愛好。
所以,父母要注意與孩子共同培養共同愛好,傾注更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
3、合理制定規則,溫柔而堅定地執行
美國育兒專家羅娜·施蒂爾遜曾說: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他們會變得很有安全感,變得不自信,不自律。”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制定合理的規則,讓孩子遵守規則。
比如,每次玩手機的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如果超時不可以得到相應的懲罰。
父母可以對孩子多一些耐心,跟孩子一起商定規則,轉移注意力,告訴他們玩手機的時間長度,讓他們學會自我控制。
也可以規定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或者是任何讓他們感到愉快的東西,比如玩30分鐘,看30分鐘的電視等。
只要父母足夠耐心,就可以用對方法,孩子也會逐漸變成“高情商”的人。
所以說,只有父母掌握了正確有效的溝通方法,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會在不知不覺中,用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回報給父母愛的回報。
————————
還是那句話,育兒路上,你不能只靠吼叫,也得靠平等、尊重、理解,還得有方法,才可以讓孩子不沉迷手機,發揮它的正面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