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之前在后臺收到一位家長的求助,家里來了兩個寶寶,寶寶兩歲左右,媽媽陪著孩子,孩子就不乖,媽媽怎么哄都沒用,媽媽生氣的直接上手打了孩子,這個過程中媽媽也很無奈,怕打孩子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于是便控制住了孩子,在控制過程中孩子看了一眼,媽媽又說了一句:“你看你的衣服長什么樣”,孩子的哭聲一下子被媽媽制止了。
“你看你的衣服還沒有脫下來是嗎?”孩子的哭聲一下就把媽媽推開了,這時候媽媽也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會出現在自己身上,于是媽媽又回到之前的話題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個問題:“你的作業是否符合你孩子的標準?”
“標準是什么?”媽媽問。
“是標在我的標準里的,但是她總是以給我分數之類的理由來評定我的努力,我的成績怎樣?我的目標怎么樣?我的努力怎么樣?我的努力怎么樣?”孩子媽媽忍不住又問。
“我那么努力地在做題,怎么就考不到高分?!”孩子低著頭,不敢看媽媽,因為她知道媽媽都是按照著分數來給自己“打分”的,分數高了,媽媽的笑臉才會更好看,分數低了,媽媽也不會生氣。
“你把作業寫完了嗎?”媽媽關心地問。
“寫完了。”孩子小心翼翼地回答。
“字寫得這么漂亮,你看你的字寫得像你的字!”
“這篇課文是老師教你的,你看這個字你認識,你看這個字就像你媽媽說的,你看這個字就像你媽媽說的,你把這個字連著看了,而且還有一個音和你讀錯,”孩子自顧自地指著字典里的拼音,看了一會兒說:“這個字寫的真好看。”媽媽于是說:“真不錯,這個字的筆畫還可以這么好看。”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的言行舉止要盡量避免“否認”、“敷衍”、“敷衍”、“不真誠”,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
你可以用“是的,這個字我認識,但是你還會寫。”或者“你說你是不是比別人笨,所以你連這個字都認不全。”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明明是在說,卻在做。
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是以平等的姿態,和他商量,還是用打罵、指責、抱怨、漠視的語氣,孩子聽著,心里卻怎么想?
這不是“溝通”,而是“不尊重”。
父母的話,應該是命令和要求,孩子只能服從,不服從。
結果就是,孩子要么叛逆、要么放棄,要么更加封閉內心。
沒有讓孩子主動去體會到的,只是父母的消極行為。
02
當孩子不聽話,是父母的情緒化令你不理智
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在孩子漫長的一生中,父母應該好好“愛”孩子。
當孩子不想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強迫孩子,也不要制止孩子。
這樣做,只會增加他的叛逆心理。
還記得去年江蘇衛視“天才少年”的一期節目嗎?
一位高考狀元說:
“從小到大,只要我覺得做一件事是很有意思的,我就會一直不停地被不停地強迫。直到最后,我才發現一件事是完全沒有樂趣的。”
“什么都沒有樂趣的事,那就是閑下來。”
“只有讓自己沉浸在快樂之中,才能真正體會那種充實感、幸福感。”
最后,想說,千萬別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
有很多父母覺得,不逼孩子學習,對孩子不公平,逼孩子努力學習,孩子會心甘情愿、“愿意”學習嗎?
是的,不會。
因為學習會讓你覺得痛苦,會讓你感到痛苦,會讓你覺得學習是一件讓你感到痛苦的事。
痛苦的事,是一種對痛苦的抗拒,會讓你拋棄對學習的興趣,會讓你拒絕學習。
所以,不要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快樂的,學習是不痛苦的。
學習本身是一件開心的事,就好比我們不喜歡學習,討厭枯燥乏味的學習。
孩子就會發現,有時候,學習還是挺有趣的。
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學習是快樂的。
因為,學習讓我們感到痛苦,學習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學習讓我們有價值。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心流”,
當人們集中精力在“做某件事情”時,就會覺得這件事很簡單,干得也很快樂。
當孩子在做一件事上做的時候,哪怕很費勁,也會覺得很快樂。
這個時候,他們對某件事情有了更強烈的興趣,會更專注在這件事上,根本沒時間考慮別的事,因為這件事對他來說,就沒有那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