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孩子不聽話怎樣教育?這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名3、4歲的孩子,調皮搗蛋,總是有很多的理由,不聽話,不管爸爸媽媽說什么,他都不聽,故意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讓媽媽生氣,不聽媽媽的話。媽媽說,老師讓家長領孩子去醫院檢查,孩子不,就讓媽媽領回家,孩子在醫院,媽媽也不管。
媽媽說,孩子總是自己一個人在醫院,老師讓帶孩子去看看,孩子總是哭鬧,拿孩子沒辦法。媽媽也有愧疚心理,就帶著孩子到了醫院,醫生檢查了之后,說是中度焦慮,開了一點藥。
媽媽說,那一刻她心疼后悔,但是所有的后悔都到了要和孩子斷絕關系的程度,這個時候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辦法,孩子就會用更加極端的方式來反抗。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為什么會這樣呢?孩子的這種現象,其實是厭學情緒的表現,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表現,學習原本是孩子的事情,但是父母的行為卻是孩子厭學的主要原因,父母們為孩子的學習操心,但是孩子卻不領情。
對于厭學的情況,大多數父母還是會選擇比較極端的處理方式,首先就是打罵,然后就是失望,最后就是打罵,但是卻收效甚微。
其實厭學現象在戰國的時候就有了,孩子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孩子和同學、老師的關系不好,有的孩子學會抽煙、喝酒,有的孩子不服管教,叛逆的孩子不服管教,這些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在這些不良行為的背后,其實都隱藏著孩子們內心深處的無助,甚至是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所以當孩子的成績下降時,家長首先應該關心的是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問題,是不是和同學的關系出了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責怪孩子不聽話不懂事。
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得不到釋放,壓抑太久了,一旦有一天爆發了,爆發的威力就會更大。
我們要學會正確地引導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感受,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而去打斷孩子,要有同理心,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理解和接納。
第二個建議:換位思考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想法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比如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可以這樣說:“我很想幫你分析一下這個問題,下次碰到這樣的事情,你怎么辦?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而不是直接說:“你一定要這樣啊,如果這樣的話,你就給我出來。”
家長如果能在這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那么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支持的,所以很多孩子也會更加愿意聽從父母的建議。
當孩子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去對抗父母的時候,就會主動向父母求助,此時此刻,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一邊去打敗孩子。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足夠的共情之后,就不要在乎他的問題本身,也不要去質疑他的觀點,要鼓勵孩子表達,最后父母和孩子都會變得更好。
05
好的父母,懂得收斂自己的脾氣,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讓孩子聽話。
1、控制好自己的脾氣,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脾氣暴躁,孩子也會變得暴躁。很多父母經常發脾氣,有的時候并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父母的言行不一致使孩子了解到父母的壞脾氣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有時候才會產生更加叛逆的心理。
為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只看到孩子不聽話的一面,而是應該看到孩子聽話的一面。
2、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孩子的選擇能力是有限的,父母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做,而不是在孩子做的時候,父母在旁邊玩手機,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好奇,覺得父母更加的愛玩手機。
很多孩子的選擇就是如此,孩子在父母面前也會展現出同樣的行為,但是父母在一旁玩手機,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示范,讓孩子以為父母不愛自己。
所以,當孩子在不聽話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味的去指責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孩子去思考,父母也可以適當的參與其中。
3、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
孩子會有很多的壓力,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孩子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但是父母一定要陪伴孩子的成長,讓他們的心理變得更加的成熟,因此陪伴孩子的時光,父母也要盡量的抽出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
只有在陪伴孩子的時間中,父母可以以積極的心態去教育孩子,孩子才能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未來,也會更加努力的去學習,
只有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和諧,孩子的學習興趣才會慢慢的被激發。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出現問題而責怪孩子,在出現問題時,父母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夠快樂的成長,
而不是一味的去責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