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也不聽話怎么辦?
昨天,在教室待著的小宇老師,一臉得意地向我打來的電話。
電話里,小宇老師聲音很高: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現在給你們家孩子報了8個班,每個孩子都在一個月前剛上完一單元的課程,已經提前學了五天了,結果剛送來時,孩子死活不肯去上課。
他爺爺奶奶非常生氣,覺得小宇這樣的行為就是不學好,必須趕緊把他送來。
小宇立刻反駁道:
“你怎么能這么說我!我現在是在家里,你在學校,你又不在學校,你在一個學校干什么?”
“我在家里你是怎樣的?我比你還不如你呢!”小宇氣得哭了起來。
爺爺奶奶一愣,馬上阻止小宇的反駁,拉著小宇的手離開了教室。
小宇哭著跑進了自己的房間,房門已經被玻璃碎片和垃圾毀了。
那天晚上,媽媽和爸爸終于明白了這件事的嚴重性,家里多了一個人,他不再像以前一樣,孩子在家里呆著,自己也感覺自己快變成“老小孩”,
孩子不想去上學了,是在向我們求助。
我們要幫助孩子,而不是去糾正他,停止指責,學會幫助他。
那天放學回家后,媽媽跟小宇聊天,小宇說他們班也在上美術課,也想上美術課,媽媽說想上就上,不想上也沒關系,小宇表示什么也不用著急,慢慢來。
媽媽可以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選擇一個范圍內,如果可以選擇去哪個學校,就讓他自己選擇,如果選擇不行就等他自己決定。
如果可以選擇,那媽媽也不用多費口舌了,讓他自己決定,哪個選擇哪個更好。
假如選擇了之后是一周或者兩周,那就告訴他,這一周每天的時間安排都是這樣的。就讓他去執行,比如說,周六和周日是周六晚上,那你就讓他自己決定。
這樣一來,他慢慢地就會養成自己做決定的習慣,也會有意識的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性。
03
喜歡聽好聽話,說明孩子長大了,聰明
前不久,兜媽看到了一位媽媽分享的育兒經驗,她說在教育孩子方面,總是“耐心得很”,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喜歡用聽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不管孩子說什么,她都認真傾聽,聽完再發表意見。
比如說,孩子總是叫她“臭美”,兜媽說:“這個女孩子還真是太帥了,總是喜歡在太陽底下,這不挺好看嗎?”
兜媽聽了又說,“這個女孩會說,她就是要瘦,不行,那就不要瘦,要瘦成啥子。”
兜媽這話一出,兜媽愣是傻了眼,看著小小的她,應該是被其他家長“一語懟”得不知所措。
兜媽說這話,不是出于愛,而是出于想逃避責任,讓兜媽回頭再罵一句。
因為家庭教育需要規范,但不是要求孩子,讓他聽你的話,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績嗎?
其實,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認知差異,對孩子的學習行為要求就容易出現偏差。
他們分不清楚什么叫好的,什么是比較的。
對他們來說,學習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們沒有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并且在父母的督促下,學會了依賴父母,那他們的學習就會越來越差。
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給他們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他們才會有更好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 2、不做完美的媽媽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強大的力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強大的養料。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優秀的人,想要孩子有出息,但是有的父母卻做得太多了。
比如,有的媽媽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給孩子報很多的培訓班,孩子就不好好學習,媽媽就會強制要求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孩子在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中,壓力越來越大,最后出現了厭學的情緒。
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學,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期望過高。
他們不知如何是好,才會說出自己身上的優點。所以才會把這種對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認為孩子能夠學好,就是自己的成功。但是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壓力就越大,就會對學習產生厭煩。
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優點,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告訴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恰當的。
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只有他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他才會有動力去學習。
當孩子對學習有了熱情時,學習的效果就會更好,學習的效果也會更好。
孩子的自律,需要父母的引導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人性的本質,就是渴望欣賞,被欣賞的價值。”
孩子在學習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孩子在學習中也會面臨著克服困難的挑戰,也正是因為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才會讓孩子更加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