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為全面推進兒童期及伴隨而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及全世界婦聯等單位曾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提出了“感統”的概念,明確了感統界定義的含義,從嬰幼兒到成年人,隨著其年齡和所處的環境而發生的變化。從理論上講,0-5歲嬰幼兒時期是感統發展的關鍵期,0-6歲兒童時期則是系統的感統訓練。
4、感覺統合失調造成的傷害有多大?
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500萬左右的兒童存在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調皮搗蛋,調皮搗蛋是天性,孩子皮,有些家長就認為是不注意、不聽話、貪玩。
實際上,感統訓練是一個可以很好地改善孩子感統失調的過程。
1
感統訓練=感統訓練?
最初提出“感統失調”概念的時候,并不知道“感統失調”是什么意思。有些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非常簡單地教他們認識各種顏色,導致孩子對色彩比較敏感。
等到孩子大一些,發現自己的孩子原來比同齡人顯得不一樣,而且“感統失調”的表現也不一樣。在同齡人都在玩玩具的時候,有些孩子卻很容易出現“感統失調”。
一般而言,“感統失調”的表現是大腦和身體各個器官的不協調、協調能力的不足,也是感統失調的一個典型。
那么,“感統失調”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遺傳因素
,也就是在孩子出生之后的最初幾個月,父母的作用就開始發生了。
神經遞質的變化,使得孩子的大腦和眼睛之間有一條軸上的連接紐帶,當神經元之間連接出現了斷點時,神經元就會產生連接。而當大腦連接被破壞時,神經元連接就會斷開,孩子的大腦也就無法進行正常運轉,造成孩子大腦發育不良。
其次,“感統失調”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
。
有的孩子因為不協調能力,總是“惹禍”,或者容易被其他小朋友打。
還有的孩子因為觸覺敏感,性格比較內向,對于外界刺激的反應比較遲鈍,這讓他們無法進行正常的活動,以至于說話的時候更加慢吞吞吞吞的。
這些原因都是由于“觸覺敏感”導致的。
觸覺敏感的孩子,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我們要分析這些問題的源頭,及時地糾正這些問題。
如果我們可以改善他們的觸覺敏感,就可以像美國心理學家Jean Massinsky根據自己的實驗研究,對全國各地的8個家庭進行了調查研究,包括:
孩子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什么樣的觸覺敏感期?
2~5歲的孩子有哪些敏感期?
7~8歲的孩子會表現出這種敏感期的一些表現:
孩子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時,常常會表現出對自己身體部位的過分關注,反而是對身體其他的一些部位的過度關注。
4~12歲的孩子,也會表現出對身體其他部位的過度關注。
孩子們在身體方面的敏感期會有一些跡象,比如:
這個時候,孩子會對特定的物品特別感興趣。
他們會表現出對物體的注意力特別集中,而且會一直盯著自己的身體的某個部位。
然后就會非常專注于那個特定的物體,比如說手上的橡皮擦,或者是鉛筆盒上的小東西。
雖然有時候,孩子會因為這種執著的情況而無法集中注意力,但是這種專注力是在他們的行為之中,并不是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的唯一印象。
當我們認為孩子是在專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其實是在處理自己的焦慮。
因為焦慮的情緒會讓我們變得非常的不開心,甚至會引發更大的煩惱。
當我們發現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的時候,請一定要提高警惕。
當我們的孩子被其他的事物吸引的時候,請不要立馬轉移他的注意力,也許在忙于無關緊要的事情時,孩子是在認真地思考,而不是故意將自己的注意力帶入到其它的事物中去,比如在玩具堆起來的時候,孩子要看到漂亮的東西,并且又想要拿到手,而父母卻給孩子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
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目標并不是自己的目標,而是父母的要求。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明確要求孩子要專心做一件事情,并且與孩子約定好,到了時間,將玩具收起來,并且將所有的玩具放回原處,這樣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應該要做什么,否則就會胡亂哭鬧。
此外,孩子要做的事父母不能夠代勞,也不要去幫孩子做,要讓孩子獨立思考,父母在一旁一起幫忙,可以適時地給予鼓勵。
圖片來源于網絡
4.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當孩子有了自我管理能力,那么他們就不會以太大的事情來,來制定每天的生活安排,而是會自己制定自己的時間計劃,在不斷地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時,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能太多,只要將學習計劃做到了就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做,讓孩子明白自己是有能力的,也有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