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部首席專家、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防治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常委委員、四川省醫學會精神科分會委員、四川省醫學會醫學應用心理學分會委員等,對心理健康納入疾病分類學段,對青少年兒童、青少年學生、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孩子不上學,家長焦慮怎么辦?
近日,家住四川省成都市紅山區的劉女士向《工人日報》記者反映,她的兒子小劉(化名)今年10歲,就讀于某小學五年級。在小劉的生活里,他們夫妻倆工作忙碌,小劉的學習成績并不是很好。小劉每天除了上學,其他時間都用在了玩手機上。小劉說,他經常因為玩手機,和父母爭吵,甚至還動手打人。“每天都是因為玩手機,和父母吵架,我都不想活了。”
劉女士講述了自己的煩惱,“我女兒已經初三了,平常對她學習成績要求很高,只要她能上進學校,就獎勵她100塊錢,這次考試考好了,就給她買一件新衣服。”劉女士說,小劉也確實是每天玩手機,但是玩手機也是有時間限制的,一般都是寫完作業后玩一會,如果寫完作業就玩一會兒,如果還想玩,就必須寫完作業。“所以孩子跟她講道理都不聽,她特別生氣。”
調查發現,“吐槽”并非家長惡意舉報
劉女士的女兒在上初中,女兒小劉這幾年一直都是以學習為主,孩子本身性格比較內向,所以一直處于一種“吐槽”狀態。“因為我自己比較忙,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根本無暇顧及女兒,所以在經濟上的壓力很大。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很一般。”劉女士說,“其實我也不希望孩子太辛苦,每天都要輔導孩子寫作業。但是我也希望他能夠努力,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問老師,自己也能很快解決。”
如果她在輔導孩子學習時,態度不好,情緒管理不好,她也許可以得到一個不一樣的結果。“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會生氣,發脾氣,甚至動手打孩子。”劉女士說,更希望她可以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自身找原因,進行自我覺察。
找到原因之后,劉女士對于孩子的學習問題和拖拉管理問題的解決方案,會以書面形式進行化答。“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責任,不能只顧著自己的情緒,一定要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她說。
有些家長習慣為孩子代勞。這種方式包括,幫孩子整理書包,檢查孩子作業,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和具體情況,安排好假期的學習計劃。“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寫作業的狀態有明顯的變化,不想讓孩子出去玩,自己會帶著孩子出去玩。這時候,孩子就會認為自己被家長規劃好了,學習和玩的時間都被壓縮,因此感到很痛苦。”劉女士說。
還有家長表示,孩子平時在校學習時,自己很難快速進入狀態。而在假期結束后,由于學習內容的復雜化,很多孩子都有時間表,需要學習閱讀和練字,復習功課,這個時間很短,一旦開始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這段時間很容易過猶不及,很容易出現“學習越辛苦,學習越沒有效率”的現象,最明顯的就是各種假期綜合癥。
那么,假期綜合癥對孩子的學習有什么影響呢?
1. 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在超長假期里,孩子對于暑假有大量的“玩”時間,對于上學這件事情,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孩子在假期里大量的學習讓孩子覺得假期很累,所以他就會形成對上學的抵觸心理,并且在這段時間里,孩子也會變得更加的容易暴躁、易怒、愛哭鬧,嚴重的時候還會對身邊的人發脾氣,因此孩子就會出現排斥心理。
2. 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當孩子處于厭學的情緒中,就會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會對學習產生厭惡感,孩子會因為焦慮而不愿意學習,從而產生厭學的心理。
3. 叛逆反抗父母的行為
每個孩子的叛逆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家長不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總是一味地對孩子進行指責批評教育,這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孩子會出現抵觸情緒,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4. 看重孩子的成績
每個家長都很看重孩子的成績,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很多家長很少會關注孩子的成績,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后,只會問孩子考了多少分,考了多少分,而不會問孩子,“你這次考多少分”,導致孩子感到壓力很大,由此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5. 挑剔孩子
有的家長喜歡攀比,把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做比較,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說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樣,總是拿孩子與其他孩子的相比,對孩子的能力缺乏客觀全面的認識。這樣會讓孩子無法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這會讓孩子很容易產生“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失去自信心。
6. 對孩子抱有“你不笨,我就對你好”的期望
有些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做比較,而且總是喜歡拿自己孩子的短板,去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擊,從而產生厭學的情緒,有時候孩子只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但是父母卻說孩子太笨。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