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
作者:拉巴爾的《慢》
朋友中提到,他說他家兒子在上高一,前幾年一直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但是上高中后,他發現兒子在高二的時候,出現躁狂的癥狀,完全是與家人交流溝通沒有用,時不時會對別人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嚴重的時候,幾乎整個人的狀態都不太好。
在這種情況下,朋友還發現兒子開始成績下降,對他非常不滿,經常發脾氣。在他的認知中,兒子一直努力學習,但是依然沒能考上高中,無法進入工作,所以他非常焦慮。
他非常希望兒子可以考上985大學,他的期望是兒子必須考上985、211,可是兒子根本做不到。
最終他開始學會抽煙,甚至還故意和妻子發生沖突,最嚴重的時候,他拿起了皮帶就開始抽,曾經的“乖乖女”現在變成了一個渾身臟亂的流浪漢,讓他的母親十分心痛。
在兒子的記憶里,他一直覺得父母一點都不愛他,他一直渴望著被愛,卻一直被父母冷漠忽略。
在電視劇里,方一凡從小就沒有感受過被關心的關愛,成長中的方一凡被同學欺負了,他得不到任何回應,只能默默忍受。
所以他渴望被父母關注,但卻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只能逃到虛擬世界去尋求安慰。
很多父母只看到孩子沉迷網絡,卻忽視了孩子沉迷網癮背后的孤獨。
正是因為缺少陪伴,所以才會想用沉迷網絡來填補自己內心缺失的東西,來彌補孩子內心的孤獨。
《小歡喜》中,喬英子和方一凡都是因為父母的一句“你有什么可傷心的”而離家出走。
原來他們的爸爸喬英子不喜歡媽媽的方式,一直在逼她,她越來越不喜歡媽媽的控制,而越是反抗,越是無法逃離。
有一個家庭,父母覺得好成績等于好未來,孩子覺得不滿意就越學習,孩子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當孩子考的好成績那一刻,父母會不滿意,覺得孩子不應該考那么差,可是當孩子考的不好的時候,又會更加的苛責孩子。
我覺得父母的功利心太強了,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成材,“望子成龍”的心情我們都理解。
但是,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把孩子的人生理想建立在孩子夠不夠上,認為只有達到了別人家孩子的水平,才會有面子。一廂情愿地把孩子的特長和別的孩子進行比較,從而給孩子壓力。孩子只有成功的希望,但家長也會覺得自己的“成功”就是成功,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
家長可以以孩子平時考試成績為例,讓孩子多看一些優秀的人物,名人或者場景的學習事跡,讓孩子知道他們成功人士的經歷,能給孩子樹立信心。在他們每一次成功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從而幫助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意義。
(2) 孩子的夢想應該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
愛因斯坦說過:“沒有夢想,就沒有人生。”而中國人說的“沒有夢想,就沒有人生”。我們要知道孩子如果沒有夢想,他的將來將何去何從?有了夢想的孩子,學習和生活才有了意義,才會好好學習,才能天天向上。
1、凡事必有努力的精神
很多孩子沒有遠大的理想,僅僅是為了混一張大學文憑,家長不讓孩子去做任何工作,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是為了混一張大學文憑,家長讓他做什么工作,他都不知道,也沒有追求過。
所以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你現在的努力,是為了有一個好的未來,不要讓孩子認為考上大學就是唯一的出路,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將來沒出息的人。
2、孩子,你必須努力學習,長大以后才能出人頭地
孩子,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學習成績不好,就可能沒有好的未來。你不學習,就會過的很辛苦,沒有好的工作,你的工作、你的生活都將很難有好的保障,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
在高考來臨之前,孩子可能會非常的焦慮,但是我們要告訴他:“不管是高考還是中考,我都不會把你當作對手,我相信你一定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高考結束后,在我們大人眼里,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像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高考是他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情,一旦孩子厭學了,這輩子就完了。
高考完了,我們都有很多話想跟他說,可是當我們說完,我們又忍不住地對孩子抱怨:“你看你這個成績,還是我們班最爛。”
如果我們都這么說了,孩子的想法就不會得到舒緩,反而厭學更加嚴重了。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有的時候孩子也想改變命運,但是他的成績就是上不去,我們可以想想是否因為這一點小小的原因,給他施加壓力,讓他慢慢的自己學會釋放出來。
當孩子的內驅力被激發了,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其三,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這時候孩子也是壓力的來源,孩子成績不好,他自己也會很沮喪,學習也會受到很大的壓力。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