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c證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專家 李幼東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孩子已經陷入心理危機,再去拼命糾偏可能會被人生所折磨。
我們家長一定要擺正心態,不要給孩子扣上“任性、偷懶、網癮、打架、逃學”等標簽。
當孩子已經出現精神心理障礙的時候,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以外,更要學會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這不是說要家長去學校就可以不管不顧的了,我們完全可以將孩子帶到醫院做一個全面的檢查。
現在社會壓力那么大,孩子的學習競爭壓力是很大的,他們需要應對更多復雜的社會壓力。而我們很多家長很少關注孩子的精神心理問題,甚至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
實際上,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往往都源于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方式。
6歲之前,孩子是他們感受愛和安全感的重要來源。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很不耐煩,那孩子一定會懷疑自己的安全感,并且這種安全感是來自于自己的父母,父母應該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行為背后的訴求,才能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所以說,我們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讓他們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同時在孩子面前建立良好的情緒。
父母應該學會控制情緒,在孩子面前學會控制情緒。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幫助,而不是父母一味地發泄情緒,以父母的權威來壓制他們,給他們行為買單。
三、無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孩子真正的優點在哪里?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優點,缺點,更多的是孩子身上的優點,父母無條件的接納才是孩子內心自我構建的起點,否則,你的高姿態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慢慢的疏離我們,而不是帶給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只有無條件的愛,才能把孩子帶給自己,才能建立起獨立健全的人格,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正面管教》這本書中說到,管教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而不是為了把孩子變成“媽寶”,和爸爸合適的教育方式是一樣的。
如果這個方法讓孩子感受不到“愛”,他也無法獲得尊重,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很難學會如何在規則和安全感之間進行平衡。
正如陳默教授說過的:“我們要在沒有規則的情況下,對孩子溫柔,這才能建立起邊界感。”
建立邊界感,會幫助孩子克服很多負面的情緒。
在幫助孩子完成一件事之前,父母需要告訴孩子,這樣的事情有什么“后果”,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明白,有些事情不應該做。
一旦孩子有了邊界感,就會明白了“我的事情,我需要有,我才是有能力的。”
所以,他不會因為父母“幫忙”而惱怒、憤怒,反而會因為父母的接納而更加努力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感,會幫助孩子抵御外界的壓力,還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我很認同,我在兒子三歲時,教過他禮儀,他就能夠自然而然的學會,比如別人打我,我就會跟著打回去。
比如,你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也會懂得尊重別人,不會因此而受挫,很快就會成為一個“乖孩子”。
而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面對無數次的挑戰,要做到及時止損。
5、堅持原則
這一條也是我一直提倡的,當孩子破壞規則,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堅定不移地拒絕。
如果我們不堅定地拒絕,就會一直“不做就好”,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前段時間, 浙江杭州一名男孩因為不想寫作業,被媽媽拒絕了。
男孩不寫作業,媽媽就帶著他去撿垃圾。
原來男孩跟鄰居家孩子同年級,開學時因作業問題被老師批評,一氣之下,男孩竟然當著父母的面,從20層樓跳下,搶救無效身亡。
這些鮮活的生命就像個“游戲”,一旦結束,就再也沒有機會重來。
所以,面對孩子“玩手機”,作為父母的我們,與其強行干涉,不如給予理解和引導。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當孩子愛玩手機時,父母正確的做法是這樣:
1. 接納孩子愛玩的天性
人天生就愛玩,所以孩子愛玩天性自然也是正常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人在下班時間也會經常會玩手機,更何況孩子呢?
孩子接觸不到手機,其實也就只是一個玩耍的工具,只是被父母使用,而且孩子還小,還有抵抗不了不良誘惑的能力。
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正確引導孩子不玩手機,才是正確的做法。
2.
把手機當成“哄娃神器”
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孩子,因為工作忙碌而疏于對孩子的陪伴,只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